山東青島借助數字科技讓文物保護與傳承利用“活起來”
中新網青島2月22日電 題:山東(dong) 青島借助數字科技讓文物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利用“活起來”
作者 胡耀傑 蔡亞(ya) 群
“複製窟整體(ti) 長17.9米、寬13.6米、高10米,真正實現了雲(yun) 岡(gang) 石窟第3窟西後室1:1還原,這也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術實現如此大體(ti) 量的文物複製……”
記者22日來到位於(yu) 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雲(yun) 岡(gang) 石窟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chan) 山西大同雲(yun) 岡(gang) 石窟第3窟西後室原比例三維打印複製項目運營負責人、青島傳(chuan) 媒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史洪澤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時如上表述。
史洪澤說,該項目是青島出版集團與(yu) 雲(yun) 岡(gang) 石窟研究院戰略合作的主要內(nei) 容之一,也是中國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領域的重大突破,旨在讓文物“活起來”,流傳(chuan) 於(yu) 書(shu) 籍、媒體(ti) 等現實情境中。
據悉,第3窟是雲(yun) 岡(gang) 最大的洞窟,又名“靈岩寺”。文獻記載,其可容納三千餘(yu) 人,規模浩大,原設計為(wei) 大型塔廟窟,形製罕見。窟內(nei) 留下的分割、揭取岩石的遺跡,是了解古代石窟開鑿方法的珍貴資料。
原比例三維打印複製的第3窟內(nei) 既有氣勢宏大、雕刻精美的造像,也有完整的石窟形製,還原了石窟曆經千年風化的痕跡,可讓參觀者從(cong) 中領略石窟藝術、古代建築、石窟風化、文物保護等豐(feng) 富內(nei) 容。
雲(yun) 岡(gang) 石窟第3窟西後室原比例三維打印複製項目曆經方案論證、數據采集、數據處理、3D打印、結構體(ti) 設計施工、打印件拚裝、光源設計安裝、噴砂上色等工序,曆時2年完成。
史洪澤介紹說,項目經過雲(yun) 岡(gang) 石窟研究院與(yu) 浙江大學聯合攻關(guan) ,采用了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yu) 多圖像三維重建相結合的工作方法,重建了雲(yun) 岡(gang) 石窟第3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維模型,通過引入國內(nei) 自主研發的高精度3D打印機,使用計算機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結合3D打印鑄模技術複製文物本體(ti) 的所有細節,達到文物材質以及色彩紋理上的高精度還原。
“因為(wei) 第3窟體(ti) 量大,所以將其分成842塊進行3D打印並使用三維表麵上色工藝重建表麵紋理,確保與(yu) 本體(ti) 的質感一致,結合其他工藝,最終形成了原尺寸、高保真的石窟複製品。”史洪澤說。
作為(wei) 文明沿襲的具象載體(ti) ,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其背後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意誌和精神,保護利用好文物,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更好地傳(chuan) 承其內(nei) 在精神。
項目場地負責人、青島市黃島區新華書(shu) 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徐從(cong) 傑表示,自2019年起,他們(men) 以3D雲(yun) 岡(gang) 石窟雕像為(wei) 核心設立了“青島西海岸新區是知傳(chuan) 統技藝博物館”,在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同時,設立了3D打印雲(yun) 岡(gang) 石窟藝術館,設置研學課程,以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並提升中小學生民族自豪感。“孩子們(men) 在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了解雲(yun) 岡(gang) 石窟藝術和現代3D打印技術。”
徐從(cong) 傑說,自雲(yun) 岡(gang) 石窟藝術館成立以來,已接待來自海內(nei) 外120餘(yu) 所各類學校研學學生六萬(wan) 餘(yu) 人次,未來將繼續深挖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開設更加多樣的傳(chuan) 統文化課程,讓更多的師生受益。
位於(yu) 山西大同市郊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雲(yun) 岡(gang) 石窟是舉(ju) 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開鑿於(yu) 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餘(yu) 年的曆史,現存主要洞窟45個(ge) ,大小造像51000餘(yu) 尊,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與(yu) 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為(wei) 中國三大石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