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國農業綠色發展迎來一份有力證明 主要糧食作物碳排放強度在下降

發布時間:2023-04-03 15:3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踐行綠色發展迎來一份有力證明。

  在近日舉(ju) 行的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低碳發展論壇暨第十六屆農(nong) 業(ye) 環境峰會(hui) 上,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發布了《2023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低碳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提到我國農(nong) 業(ye) 碳排放是基礎性生存性排放,以較低的農(nong) 業(ye) 碳排放強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主要糧食作物碳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

  這是國內(nei) 首個(g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低碳發展報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黨(dang) 組成員、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表示,該報告展現了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綠色低碳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讓更多人關(guan) 心和支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低碳發展,為(wei) 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民以食為(wei) 天,食物生產(chan) 中的碳排放,是為(wei) 了保障人類生存而產(chan) 生的。報告發布人、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說,我國農(nong) 業(ye) 碳排放是基礎性、生存性排放,同時在過去,以較低的農(nong) 業(ye) 碳排放強度,保障了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的穩定安全供給。

  所謂碳排放強度,是指單位GDP、單位麵積或者是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報告顯示,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總碳排放量為(wei) 8.28億(yi) 噸二氧化碳當量,隻占全國碳排放的6.7%,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總值占GDP總量的9.5%。也就是說,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以1/16碳排放量,創造了近1/10的GDP。

  “我國單位農(nong) 業(ye) 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人均農(nong) 業(ye) 人口碳排放等,均遠低於(yu) 美國等發達國家。”梅旭榮說。

  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係列穩定糧食生產(chan) 政策措施和專(zhuan) 項行動,比如每年投入1000億(yi) 元左右的資金支持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2003年以後,我國進入了糧食安全和碳排放的脫鉤期,表現為(wei) 糧食產(chan) 量快速增長,農(nong) 業(ye) 碳排放總量穩中有降,單位糧食產(chan) 量的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此外,我國大豆、馬鈴薯、甘蔗等單位農(nong) 作物的碳排放強度也呈下降趨勢。

  “與(yu) 此同時,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低碳發展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梅旭榮說,總體(ti) 上看,我國低碳農(nong) 業(ye) 涉及生產(chan) 環節多、覆蓋麵廣,需要更加深刻的調整和變革,需要一係列全方位而非單一方麵的解決(jue) 方案。生態低碳農(nong) 業(ye) 發展,要求在減排固碳的同時,還要做到保護和改善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降低自然資源消耗和汙染,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和經濟效益。

  “農(nong) 田草地固碳的巨大潛力尚待挖掘,突破性固碳技術缺乏,激勵政策措施仍需深化。”梅旭榮以農(nong) 田土壤固碳為(wei) 例,目前,我國農(nong) 田碳匯技術創新和引領性不足,國家科技計劃和專(zhuan) 業(ye) 研究機構投入強度較低,成熟高效的農(nong) 田碳匯技術和產(chan) 品不夠。而對草原生態係統固碳潛力、碳匯能力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

  報告建議,協同推進豐(feng) 產(chan) 增效與(yu) 綠色低碳發展,降低農(nong) 業(ye) 排放強度。比如,開展農(nong) 田土壤固碳關(guan) 鍵技術創新與(yu) 示範,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攻克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一批農(nong) 田土壤固碳技術產(chan) 品,推進技術集成創新,組裝集成一批適用不同區域的農(nong) 田土壤固碳技術。在種植方麵,實施保護性耕作,推廣有機肥施用、秸稈科學還田、綠肥養(yang) 殖、糧豆輪作等技術,建立農(nong) 田土壤固碳技術體(ti) 係,等等。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黨(dang) 組成員、副部長張興(xing) 旺表示,希望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強化使命擔當,突破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示範推廣一批新模式,探索農(nong) 業(ye) 碳標簽、碳交易有效路徑,參與(yu) 製定農(nong) 業(ye) 綠色低碳發展扶持政策,為(wei) 促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教授認為(wei) ,該報告提出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減排固碳的技術路線圖、施工圖和具體(ti) 措施,為(wei) 政策製定提供了科學支撐,完善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體(ti) 係和實施路徑,為(wei) 構建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減排固碳知識體(ti) 係作出很好貢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