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價格低廉種類繁多 圈粉年輕人的化妝品小樣真假幾何

發布時間:2022-02-18 10:10:00來源: 法治日報

  “圈粉”年輕人的化妝品小樣真假幾何

  專(zhuan) 櫃代理商贈送有限市麵上卻流通著大量小樣

  □ 本報記者  趙 麗(li)

  □ 本報實習(xi) 生 楊軼男

  “1.8g的××品牌口紅小樣隻要13.8元,正裝3g卻需要185元,肯定買(mai) 小樣更劃算。”正在逛網絡購物平台的北京高校研究生吳同(化名)一邊挑選商品,一邊念念有詞。幾經對比,最終她購買(mai) 了多個(ge) 知名品牌的小樣,包括神仙水、粉底液和口紅。

  化妝品小樣就是人們(men) 常說的“試用裝”,是品牌商家為(wei) 新品推廣、優(you) 惠促銷贈送給消費者使用的產(chan) 品,一般不專(zhuan) 門銷售。但現實生活中,化妝品小樣不僅(jin) 成了美妝行業(ye) 的“網紅”,還逐漸形成新的零售業(ye) 態,受到年輕人的喜歡。同時,小樣假貨多、出現糾紛維權難等問題也飽受詬病。

  第一財經商業(ye) 數據中心發布的《2019線上美妝個(ge) 護人群洞察》顯示,線上迷你彩妝消費趨勢在2017年至2019年間逐年上升,口紅、唇膏、眼影等美妝類迷你型產(chan) 品銷售量已超過整體(ti) 彩妝。

  這麽(me) 多的小樣從(cong) 何而來,售賣是否合理,其中又有多少是正品?出現問題消費者該如何維權?帶著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價(jia) 格低廉種類繁多

  包裝精致真假難辨

  據吳同介紹,她是最近一年才開始關(guan) 注和購買(mai) 化妝品小樣的,從(cong) 此一發不可收拾,“便宜又好用,可以以較低價(jia) 格買(mai) 到大品牌;同樣一筆費用,買(mai) 小樣的話,口紅可以同時購買(mai) 好幾種色號、香水可以同時購買(mai) 好幾種味道”。

  過去的一年,新消費的火熱直接加速了“小樣經濟”出圈。記者搜索發現,在一個(ge) 記錄生活的網絡平台上,將“小樣”標記為(wei) 關(guan) 鍵字的筆記超過40萬(wan) 篇;網絡平台上,不少公司或個(ge) 人賬號都提供小樣免費申領服務,迅速增粉。

  在2021年雙十一的直播間裏,各大頭部主播慷慨激昂地告訴消費者,“買(mai) 一套送一套,送的比正裝還要多”。如一位頭部主播推銷的某大品牌水乳,買(mai) 250mL的正品,贈送280mL的小樣,還有200元的優(you) 惠券。這無疑刺激了很多消費者的神經,短時間內(nei) 售出超27萬(wan) 份。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小樣沒有走進直播間前,其最活躍的地方就是二手市場和代購群裏。2021年雙十一次日,在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上,美妝小樣的發布量大幅度增長,很多人早早在平台等著“撿漏”。在預售商品還未發貨時,該二手平台上就出現了很多轉手、拚單雙十一預售商品的信息。其中,大多數都涉及小樣。

  比如有賣家將原價(jia) 1360元的三件套裝和贈送的小樣,以每件正品+小樣標注不同價(jia) 格(總價(jia) 超過1360元)出售。這種操作讓很多女生成了“倒爺”,一方麵可以分攤費用,另一方麵也可以賺取差價(jia) ,小樣經濟依托二手平台,在年輕人群體(ti) 裏風生水起。

  記者打開電商平台進行對比,以某品牌小白瓶精華液為(wei) 例,14mL隻需19.8元,而正裝50mL需要359元;某品牌小棕瓶精華15mL小樣隻需39.8元,而正裝30mL需要660元。

  價(jia) 格如此低廉的大品牌小樣,有的還是倒過手的小樣,能保證是正品嗎?

  “品牌方如果沒推出小樣,那肯定是假貨,這是唯一的直接證據。”資深彩妝博主bel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其實正品小樣每毫升價(jia) 格並不比正裝便宜,如果小樣與(yu) 正裝價(jia) 格差距很大,而店家庫存和銷量又很多的話,基本上也可以斷定為(wei) 假貨。

  “比如××品牌粉底液,官方隻有片裝和5mL的小樣,但是有一些網上店鋪售賣10mL的小樣。這些肯定是假貨,但銷售量卻不低。”bel舉(ju) 例說。

  隨後,記者在網上平台找到一家售賣該品牌粉底液10mL的店鋪,每瓶售價(jia) 僅(jin) 為(wei) 13.3元。當記者向商家提出官方並未推出10mL的小樣時,商家僅(jin) 回複說:“正品,支持專(zhuan) 櫃驗貨。”

  對於(yu) 商家這一說法,bel說:“這都是商家的套路。小樣很難驗貨,先不說櫃哥櫃姐沒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技術,就算有人家也不會(hui) 理你。如果有的消費者較真,商家還會(hui) 以該小樣在中國地區未推出,隻在日本、歐美等其他地區有,所以國內(nei) 官網沒有同款小樣來敷衍消費者。”

  資深美妝博主何力(化名)也曾發文揭露過化妝品小樣假貨問題,他告訴記者:“小樣假貨很多,越是貴的,假的就越多,造假大牌小樣做得很‘精致’,對於(yu) 普通消費者而言,很難辨別真偽(wei) 。”

  遼寧大連某高校研究生田心語(化名)也經常購買(mai) 小樣,她說有些小樣上有二維碼、條形碼之類的標記,可以查驗真偽(wei) 。同時,她覺得好評比較多的店鋪出售的小樣應該是正品。

  而在何力看來,即使可以查到護膚品瓶身上的二維碼,也隻能證明瓶子是真的,但瓶內(nei) 產(chan) 品未必是正品,因為(wei) 有人會(hui) 回收大牌護膚品空瓶牟利。

  “小樣作為(wei) 非賣品,常見的獲取渠道就是專(zhuan) 櫃贈送或是代理商和免稅店贈送,而這些渠道所能流出的小樣數量十分有限,市麵上流通著數量如此大的小樣不符合常理。”何力說。

  小樣來源渠道多樣

  正品雖有數量有限

  為(wei) 了解小樣的來源,記者采訪到某化妝品供應鏈公司的工作人員譚君(化名)。據她介紹,她所在公司會(hui) 邀請一些頭部主播進行直播帶貨,為(wei) 吸引粉絲(si) 購買(mai) ,公司會(hui) 特意生產(chan) 一批小樣,隨正品贈送給消費者。如果有剩餘(yu) 小樣,就會(hui) 將小樣當作商品進行售賣。

  “其實有些店鋪將真假小樣混著賣,大多數消費者難以辨別。”譚君透露。

  對於(yu) 譚君所說的“真假混賣”這一說法,bel表示認同。“正品小樣數量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大品牌的小樣管控很嚴(yan) 格,根本不可能月售上萬(wan) 件。”bel說。

  bel告訴記者,她一個(ge) 同為(wei) 美妝博主的好友,曾發文揭露過某店鋪小樣為(wei) 假貨的視頻,但隨後便接到了該店鋪寄來的律師函。bel說,由於(yu) 這些店鋪也會(hui) 售賣正品,贈送的也有一批正品小樣,起訴時,店鋪會(hui) 拿出發票來證明小樣是專(zhuan) 櫃贈品,勝訴的可能性會(hui) 更大。

  何力介紹說,以前會(hui) 有一些櫃姐或櫃哥私自扣留一些小樣倒賣,但隨著品牌品控的日益嚴(yan) 格,這種情況越發少見,“如果私自扣留小樣的行為(wei) 被發現,會(hui) 被開除的,很少有人會(hui) 拿自己的職業(ye) 開玩笑”。

  早先,有媒體(ti) 記者曾到一家專(zhuan) 門生產(chan) 大牌化妝品小樣的工廠暗訪調查。該工廠負責人稱:“高級仿製品大到外觀、小到顏色、氣味等都與(yu) 正品沒什麽(me) 兩(liang) 樣,就是用慣專(zhuan) 櫃的消費者,使用時輕易也辨別不出來。”

  而一起“紀梵希散粉6g中樣”事件也將造假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起因是某大學生美妝博主及其室友銷售紀梵希散粉6g中樣被指造假,從(cong) 而深陷輿論風波。隨後紀梵希官方聲明,從(cong) 未生產(chan) 過6g中樣,給了一個(ge) 明確的結論。

  何力還介紹說:“正品小樣在品牌方做活動時申請領取,消費者隻需付郵費即可。有代購就會(hui) 在各種群裏請他人去申請領取,然後自己再貼錢回收,隨後售賣。雖然這些小樣是正品,但數量也十分有限。”

  吳同曾在代購處購買(mai) 過小樣,專(zhuan) 業(ye) 代購所售賣的小樣又是否能確保為(wei) 正品呢?bel和何力都認為(wei) 正品確實有,一些代購還會(hui) 囤貨待價(jia) 而沽,但總體(ti) 數量不多,如果出售很快就會(hui) 斷貨。

  “有些消費者購買(mai) 正裝時,品牌方會(hui) 贈送同等含量的小樣,為(wei) 了降低成本,消費者也會(hui) 將小樣出售。但實踐中,低價(jia) 大牌正品小樣,往往可遇不可求。”bel說。

  耗時費力維權受阻

  消費者多自認倒黴

  除了假貨多,小樣還存在過期問題。何力曾遇到過有商家出售的小樣瓶身生產(chan) 批號被剪掉的情況,沒有生產(chan) 批號就無法查到小樣的生產(chan) 日期和其他信息。

  “商家會(hui) 說這是從(cong) 櫃姐手中回收的,為(wei) 了防止品牌方追蹤到,隻能把批號剪掉。看似很正當的理由,其實售賣的可能是假冒偽(wei) 劣甚至過期小樣。”何力說。

  如果這種商品出問題的話,消費者應該如何維權呢?對於(yu) 這一問題,何力說隻能去平台投訴,而且要證明皮膚出問題與(yu) 商品有必然聯係十分不易,一套流程走下來其實非常消耗時間和精力。

  在談及如果購買(mai) 的小樣為(wei) 假貨是否會(hui) 維權時,吳同和田心語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本來小樣價(jia) 格就不是特別貴,如果退換貨的話,會(hui) 浪費更多的時間精力,還不如自認倒黴。”田心語說。

  對此,bel表示理解。在她看來,隨著小樣市場的快速興(xing) 起,一些專(zhuan) 賣小樣的店鋪漸漸出現店大欺客的現象。bel曾在有些小樣店鋪評論中看到,有買(mai) 家留言說懷疑小樣是假貨,申請退款時,商家不僅(jin) 不退,反而會(hui) 頻繁打電話騷擾買(mai) 家。

  除此之外,她認為(wei) 消費者難以維權的原因還苦於(yu) 沒有證據。“即使你跟商家說商品的包裝、顏色和氣味與(yu) 正品不同,商家也會(hui) 告訴你這是因為(wei) 生產(chan) 批次或產(chan) 地差異等原因造成的。”bel說。

  采訪最後,在談及對小樣的看法時,何力和bel觀點一致。他們(men) 認為(wei) ,作為(wei) 非賣品的贈品小樣本身隻是為(wei) 了方便消費者購買(mai) 到心儀(yi) 的產(chan) 品,直接售賣小樣的行為(wei) 不合理。此外,伴隨而來的假貨、過期產(chan) 品等問題,不僅(jin) 會(hui) 損害消費者利益,同時也會(hui) 導致品牌形象受損。

  在北京律師常莎看來,對於(yu) 消費者來說,在沒有經過品牌方授權的集合店購物,一旦買(mai) 到了假冒偽(wei) 劣商品,很難向品牌方去主張權利,隻能要求集合店的店家退貨或賠償(chang) ,這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來說有比較大的風險。

  化妝品小樣造假售假的問題層出不窮,且難以從(cong) 根本上杜絕這類問題的發生。在受訪的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化妝品小樣市場能否長久發展下去,最主要的兩(liang) 個(ge) 關(guan) 卡就是:正規的進貨渠道和銷售渠道。但時至今日,小樣的生產(chan) 銷售鏈依舊沒有形成。

  一家美妝店老板也透露,如果沒有專(zhuan) 門的渠道,難以保證小樣持續穩定供應。而電商平台中,獲取小樣的正規渠道,除了購買(mai) 正裝獲得,還有電商平台上的一些活動,但這個(ge) 渠道依舊不是針對大部分人開放的。據多位網友反饋:“電商對試用的人有各種各樣的要求,所以申請的人很多,領到的人很少。”

  “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化妝品小樣並沒有統一的銷售渠道,電商平台、二手平台、代購群以及線下店等,都有小樣的身影。沒有統一的進貨渠道和銷售渠道,無疑給化妝品小樣製假售假提供了‘契機’。”何力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