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出鏡曬幸福
“我叫崔海霞,在村黨(dang) 支部及合作社的帶領下,前幾年我家脫了貧,大棚務農(nong) 和兼職保潔員每月工資4500多元,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我叫王忠林,快70歲了,村裏給上了社保、醫保,我們(men) 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
“我叫趙秀山,今年59歲,自古種地納糧,現在種地還給項目給補貼,人都得有感恩的心,我們(men) 永遠跟黨(dang) 走。”
最近,錫林郭勒盟多倫(lun) 縣多倫(lun) 諾爾鎮雙井子村自辦的抖音號和視頻號發布量創新高,在“我有話講”微視頻錄製中,村民們(men) 頻頻出鏡,有村醫、有黨(dang) 員、有青年、有老人,有的略顯羞澀,有的慷慨激昂,但吐露出的都是發自內(nei) 心的聲音。過去“聽人說”,如今“我要說”,生活在改變,雙井子村裏幸福事兒(er) 越來越多,感黨(dang) 恩的氛圍也是越來越濃。
這不,剛走進雙井子村,一塊“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屏風矗立在黨(dang) 群服務中心院落中央。右廂房是區域養(yang) 老服務站,左廂房是擁有110多個(ge) 老物件的“村博館”——雙井子農(nong) 耕文化展廳。
“村裏修建這座展廳的目的,一個(ge) 是讓子孫後代了解祖輩們(men) 傳(chuan) 承下來的農(nong) 耕文化,再一個(ge) 就是教育他們(men)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麽(me) 來之不易。”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張玉發說,這兒(er) 也是村裏的“打卡地”,很多村民都會(hui) 來這裏拍視頻,說得最多的是“感恩黨(dang) 的好政策”。
眼下正值收獲的季節,雙井子村1440平方米的高標準溫控育苗大棚內(nei) ,番茄新品種“黑珍珠”已經成熟,新建的8座日光溫室、500平方米恒溫庫和4000畝(mu) 高標準水利農(nong) 田,與(yu) 村民居住區一路之隔。為(wei) 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該村正在村北358畝(mu) 空地建設現代化人畜分離小區,可容納全村3000頭牛,“化零為(wei) 整”集中養(yang) 殖。這幾年,以設施農(nong) 業(ye) 和設施牧業(ye) 為(wei) 主的村集體(ti) 經濟固定資產(chan) 突破2000多萬(wan) 元。
村民的狀態好不好,走進家裏就知道。在70歲老人何寶文家,鮮花裝點滿院秀色,房屋裝修比肩城市,老人領著記者邊參觀邊說:“衛生間是水衝(chong) 的,櫥櫃是整體(ti) 的、吸油煙機是牌子的,進了家就‘回城了’。”與(yu) 何寶文一路之隔的鄰居家雖住的是老房子,翻修後整潔如新,戶主說:“隻要幹淨利落,城裏村裏都一樣。”
物質生活富足了,雙井子村又在豐(feng) 富村民精神生活上做起文章,取得喜人成效。近幾年,該村在黨(dang) 支部的引領下,開展多種形式的巡回宣講,製定“紅灰黑榜”,創新“一約四會(hui) ”製、黨(dang) 員承諾製、門前“三包製”,讓村民從(cong) 心底裏“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同時,村民們(men) 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以‘一約四會(hui) ’中的紅白理事會(hui) 為(wei) 例,在黨(dang) 支部的號召和‘兩(liang) 委’幹部的耐心疏導下,現在全村的喪(sang) 宴從(cong) ‘連擺三天’改成了一頓,村委會(hui) 還給予相應補貼。”張玉發說,文明新風尚已在村裏蔚然成風。村民過去就是看抖音樂(le) 嗬樂(le) 嗬,現在都化身主播,在抖音平台裏曬幸福,頌黨(dang) 恩。(記者 巴依斯古楞)
(錫林郭勒日報記者 賀玉萍 劉博參與(yu) 采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