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科技工作站建到地頭 75項農業科技成果落地京郊

發布時間:2023-02-06 08:50:00來源: 北京日報

  把技術種到泥土裏,才能結出最香甜的果實。去年,33家北京市屬涉農(nong) 科技社團在京郊建起工作站、開展科技服務,推動75項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30個(ge) 農(nong) 業(ye) 新品種在鄉(xiang) 村落地。科研工作者依據村情特點提出發展建議,傳(chuan) 授最新農(nong) 業(ye) 技術,助力“京棗”、北京油雞等“京字號”品種紮根京郊的同時,也帶出了一批“鄉(xiang) 土專(zhuan) 家”。

  科技專(zhuan) 家與(yu) 村民同勞同吃

  在科技工作站找專(zhuan) 家,憑肉眼很難辨別,他們(men) 和村民同勞同吃。隻有遇到問題時,專(zhuan) 家的作用才會(hui) 凸顯。

  門頭溝區齋堂鎮白虎頭村曾是產(chan) 煤村,煤礦關(guan) 停後,棗樹成了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市農(nong) 科院林果院研究員潘青華是村裏“科技小院”的駐院專(zhuan) 家,他先後嚐試幫村裏引進近百個(ge) 棗樹品種,找最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如今,“百棗園”建起來了,在北京本土繁衍了成百上千年的“京棗”係列品種占了主流。

  十幾年來,潘青華跑遍了北京郊區適宜種植棗樹的村落,手把手地教果農(nong) 種植要領、病蟲害防治技巧等。“老把式”提到他,也會(hui) 豎起大拇指:“潘工剪的枝,秋天結的果就是個(ge) 兒(er) 大。”

  棗樹下也被合理利用。市農(nong) 科院培育的千餘(yu) 隻北京油雞閑適地散著步。“利用棗林下的空間進行養(yang) 殖,可以促進農(nong) 民增收,一舉(ju) 兩(liang) 得。”潘青華說。

  老工藝“返鄉(xiang) ”獲新生

  農(nong) 閑時節,延慶區窯灣村,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和頭發花白的老人一起學手藝。授課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湯氏麵塑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湯嶺,一塊彩色麵團在她手裏有萬(wan) 般形狀。

  今年,北京工藝美術學會(hui) 在窯灣村建起鄉(xiang) 土文化專(zhuan) 家工作站,開設了6個(ge) 門類的工美課程。“每次有活動,我都來。學的東(dong) 西太豐(feng) 富了!”村民曹新蘭(lan) 最感興(xing) 趣的是剪紙,逢年過節,給家人剪幾幅窗花,生活又多了幾分紅火氣息。“咱村常住人口270多人,每次開課,七八十人報名是常事兒(er) 。”窯灣村村支書(shu) 崔永啟說,“不少村民的作品都很拿得出手了。我們(men) 也盤算著,用非遺技藝豐(feng) 富村裏的民宿產(chan) 業(ye) 體(ti) 驗。”北京工藝美術學會(hui) 秘書(shu) 長葉曉溪表示,傳(chuan) 統手工藝起源於(yu) 鄉(xiang) 土,未來也必定要回歸鄉(xiang) 土。今年項目一期結課後,將收集村民反饋並深度開發後續課程,幫助窯灣村創造出富有品牌性的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品。

  培育一批土生土長的“專(zhuan) 家”

  “我剛來的時候,村裏老人說‘我種了一輩子地,還用你教’,現在大家心服口服,因為(wei) 農(nong) 作物不會(hui) 騙人。”懷柔區渤海鎮洞台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正高級農(nong) 藝師吳尚軍(jun) 來村裏不到一年,他指導的玉米、白菜、紅薯等農(nong) 作物就迎來了大豐(feng) 收。

  光自己幹還不夠,吳尚軍(jun) 還開起了科普課,線上線下同步講,普及先進的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不隻本村的村民來聽課,線上的“學生”多達數百人。

  市科協介紹,依托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平台,頂尖的農(nong) 業(ye) 科技真正在鄉(xiang) 土生根發芽,建起一支“帶不走的幫扶工作隊”。去年,市科協已組織動員33家科技社團、專(zhuan) 家1500餘(yu) 人次深入京郊開展科技服務,推廣了山區櫻桃生態高效栽培技術、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設施番茄栽培技術等75項科技成果,讓紫花苜蓿、香菇T2、白海棠等30種農(nong) 業(ye) 新品種紮根鄉(xiang) 村。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