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11年來,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連跨6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2024年達11.5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源。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個(ge) 率先突破領域之一,三地不斷提高產(chan) 業(ye) 轉移效率,提升產(chan) 業(ye) 協作水平,從(cong) “單打獨鬥”走向“協同發展”。北京由“大而強”轉向“優(you) 而精”,天津從(cong) “體(ti) 係全”轉向“韌性強”,河北由“接得住”轉向“升級跳”。接下來,跟隨總台記者深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進行實地探訪報道,一起去尋找答案。首先是第一站:北京。
北京:區域聯動 產(chan) 業(ye) 協同成效明顯
這裏是北京的一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工廠,記者身旁的這條生產(chan) 線上正在研發和試生產(chan) 的就是由這家企業(ye) 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磁流變懸架。如果說,傳(chuan) 統的懸架像是給汽車穿上一雙硬底鞋,在不平坦路麵的行進過程中會(hui) 產(chan) 生顛簸,安裝了磁流變懸架的汽車就像是“穿上”了一雙氣墊跑鞋和登山靴的結合體(ti) ,可以根據不同路麵條件進行自由調節,而且整個(ge) 調節的過程不到1毫秒。幾乎是瞬時的響應速度和靈活的自適應能力,讓整個(ge) 行進過程更加平穩和舒適。
磁流變懸架係統因價(jia) 格高昂,此前主要應用於(yu) 高價(jia) 位的進口車型。近期,北京的這家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成功實現了磁流變懸架係統供應鏈的國產(chan) 化,大幅提升了產(chan) 品的性價(jia) 比。憑借這一優(you) 勢,企業(ye) 最近獲得了大量國內(nei) 車企的訂單。為(wei) 滿足市場需求,企業(ye) 把生產(chan) 鏈延伸到河北張家口的製造基地。
“北京研發 張家口製造”協同模式帶來顯著的區域聯動效應,這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11年來,三地示範項目多點開花、產(chan) 業(ye) 配套更加緊密的一個(ge) 縮影。
天津:推動區域發展駛入“快車道”
在距離北京核心區僅(jin) 50公裏外的天津市武清區,一座可容納百萬(wan) 台高功率服務器的科技創新園,目前已匯聚京津冀三地240多家數據高需求企業(ye) 。
作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算力基建項目,這座科技創新園裏的大帶寬網絡可直達北京亦莊等互聯網企業(ye) 集中區域,實現點對點傳(chuan) 輸,京津區域內(nei) 時延小於(yu) 0.5毫秒。通過這樣的“海量”算力與(yu) “高速”傳(chuan) 輸,服務金融、網聯車等產(chan) 業(ye) 發展。
最近,在天津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由北京理工大學研發生產(chan) 的目前國內(nei) 最大的3D打印製造裝備正式投入使用。這套設備突破了懸空結構無支撐3D打印的技術難關(guan) ,製造的海洋基建材料比傳(chuan) 統海洋浮力平台所用的鋼結構降低1/3的綜合成本。以這項先進技術研發為(wei) 牽引,目前,天津正在匯聚起一個(ge) 由170餘(yu) 家海洋裝備企業(ye) 、高校及科研院所組成的海洋裝備產(chan) 業(ye) 集群。
北京的創新成果正加速在京津冀落地轉化
京津冀區域內(nei) ,一份數據正急速增長。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0多億(yi) 元增長到2024年的840多億(yi) 元,年均增長率高達25%。技術合同代表著創新成果,這份數據的潛台詞是,在北京孵化出來的創新成果正加速在京津冀區域內(nei) 落地轉化,大批懷抱著關(guan) 鍵技術的北京創業(ye) 者、企業(ye) 家正將目光從(cong) 幾千公裏外的長三角、珠三角轉向家門口。那麽(me) ,該如何看待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交出的“成績單”?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究竟“鏈”出哪些新活力?來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所研究員盧偉(wei) 的解讀。
11年來,京津冀三地牢牢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ge) “牛鼻子”,推動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liang) 翼”聯動發展,唱響京津“雙城記”,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全麵提速,推動設施鏈、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不斷融合,在三個(ge) 方麵呈現新活力:
一是觸發要素流動活力。“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加快建設,京津冀銜接幹線公路網越織越密,三地要素流動和交換水平不斷提升。
二是激發協同創新活力。三地在做強創新主體(ti) 、集聚創新要素、強化協同平台、優(you) 化創新機製上謀篇布局,在科技成果轉化、聯合創新攻關(guan) 、創新生態建設等方麵加強務實合作,京津冀的研發經費支出、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中關(guan) 村企業(ye) 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等指標均大幅提升。
三是釋放產(chan) 業(ye) 協作活力。三地以“六鏈五群”為(wei) 重點引導京津冀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明確鏈群建設、優(you) 企培育、數字化轉型等領域重點建設任務,在產(chan) 業(ye) 集群協同建設方麵不斷取得新進展,2024年,14個(ge) 產(chan) 業(ye) “卡點”實現突破。
雄安新區:疏解加力提速創新創業(ye) 氛圍濃厚
京津冀三地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的成果正日益顯現,2024年,京津冀工業(ye) 增加值2.66萬(wan) 億(yi) ,三地主導產(chan) 業(ye) 呈現出由黑色金屬冶煉等傳(chuan) 統加工轉向汽車、電子等高端製造的趨勢。在雄安新區中關(guan) 村科技園,一家全球機器人領域的“獨角獸(shou) ”企業(ye) 去年底剛剛把總部從(cong) 北京搬到雄安新區。
這是一台搭載了多模態大模型的機器人,3D高精度相機和人工智能係統相當於(yu) 給機器人裝上了“大腦”和“眼睛”,它看得到、會(hui) 思考,可以準確執行指令。
這家“獨角獸(shou) ”企業(ye) 去年底剛剛把總部從(cong) 北京搬到雄安新區。作為(wei)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承接疏解加力提速,央企在雄安新區設立各類分支機構超過300家。隨著中國星網總部落地雄安、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成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領域上下鏈條企業(ye) 加速聚集。
2024年三地經濟增速均高於(yu) 全國增速
5.2%、5.1%、5.4%,2024年,京津冀三地的經濟增速均高於(yu) 全國增速,區域地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11.5萬(wan) 億(yi) 元,這一數字是2013年的2.1倍。回溯協同發展的這11年,京津冀經濟總量連跨6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增長曲線的背後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格局之變,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全麵提速,重點領域協同發展亮點紛呈,重點區域一體(ti) 化發展不斷深入。三地優(you) 勢互補、相互賦能,協同發展呈現新氣象。未來,三地產(chan) 業(ye) 協同如何再升級?繼續來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所研究員盧偉(wei) 的解讀。
曆經11年來的努力,京津冀產(chan) 業(ye) 協作已從(cong) 產(chan) 業(ye) 疏解承接為(wei) 主的模式,邁入產(chan) 業(ye) 鏈合作共建為(wei) 主的新階段。新時期,三地產(chan) 業(ye) 協作應以京津冀產(chan) 業(ye) 現代化為(wei) 目標,以“六鏈五群”建設為(wei) 重點,以完善共建、共創、共贏協作機製為(wei) 突破口,著力推進京津冀產(chan) 業(ye) 協作向縱深拓展。
一是強化在未來產(chan) 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上的布局。京津冀三地應協同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積極謀劃商業(ye) 航天、生物製造等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著力培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智算基礎設施建設和布局優(you) 化。
二是完善重點產(chan) 業(ye) 鏈合作共建機製。建立重點產(chan) 業(ye) 鏈“鏈長+鏈主+鏈創”三級聯動工作機製,全鏈條協同推進“堵點”招商,“卡點”技術攻關(guan) 和成果應用。
三是探索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機製。完善聯合攻關(guan) 工作機製,積極探索研發經費共同投入、產(chan) 業(ye) 化利益共享的新辦法,布局建設共性技術平台,設立聯合研發項目,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新機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