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65年!西藏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發布時間: 2024-04-17 19:36: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4月17日,“幸福西藏 滄桑巨變”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舉(ju) 行,西藏自治區教育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西藏教育發展取得的成就。


圖為(wei) 新聞發布會(hui) 現場

  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yi) 上的學校,適齡兒(er) 童入學率不足2%,文盲率高達95%以上,廣大農(nong) 奴子女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1958年底,西藏隻有小學13所、在校生2600餘(yu) 人;初級中學1所,小學附設中學班2個(ge) ,在校生342人;公學1所,幹校1所,在校學員3000餘(yu) 人。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教育事業(ye) 快速發展,走過了由舊到新、由小到大的非凡曆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ti) 係,實現了與(yu) 全國同步科學發展,讓教育從(cong) 少數人的特權到全體(ti) 公民充分享有的權利,先後培養(yang) 了一大批優(you) 秀人才,為(wei) 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西藏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年投入由1959年的182餘(yu) 萬(wan) 元增長到2023年的393億(yi) 元,累計投入3406億(yi) 元。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截止2023年底),西藏教育累計投入2936億(yi) 元,是1959-2011年期間總投入的6倍。

  上世紀末,西藏基本實現了縣縣有中學、鄉(xiang) 鄉(xiang) 有小學,小學適齡兒(er) 童入學率達到80%。2011年西藏全麵完成“兩(liang) 基”攻堅任務,2021年全麵實現縣域義(yi) 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義(yi) 務教育控輟保學動態清零,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任務如期完成,高等教育加快內(nei) 涵式發展,人才培養(yang) 質量不斷提高。到2023年底,西藏各級各類學校3472所,教育係統教職工9.53萬(wan) 人,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總數達到96萬(wan) 人、占西藏總人口的26.3%,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0.43%,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7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2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7.62%,教育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為(wei) 滿足人才需求,1984年黨(dang) 中央作出在西藏自治區外創建西藏學校和舉(ju) 辦西藏班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自1985年西藏班開辦以來,西藏班辦學取得顯著成效,成為(wei) 西藏教育的重要組成,目前全國22個(ge) 省份111所學校(含西藏自治區內(nei) 3所)舉(ju) 辦西藏初中班、高中班、中職班,累計招生16.4萬(wan) 人,6.8萬(wan) 名畢業(ye) 生返回西藏,成為(wei) 所在領域的中堅力量。

  西藏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努力破解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的教育問題,不斷縮小城鄉(xiang) 、區域、校際、群體(ti) 差距,不斷推進更高質量、更具內(nei) 涵的教育公平。建立了15年公費教育政策體(ti) 係,先後21次(含2024年秋季提標)提高教育“三包”標準、達到年生均4620元。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yang) 改善計劃年生均1000元,每年惠及40多萬(wan) 學生。建立了覆蓋全學段的學生資助體(ti) 係,2012年以來累計落實資助資金393.2億(yi) 元,受助學生2094萬(wan) 人次。全麵改善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縣域義(yi) 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發展並向優(you) 質均衡邁進,全麵完成農(nong) 牧區學校安全飲水工程,1682個(ge) 高海拔學校供暖項目全部竣工,2023年新增西藏班擴招計劃605個(ge) ,西藏成都學校建設加快推進。殘疾兒(er) 童少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得到有效保障。實施國家專(zhuan) 項計劃、重點高校專(zhuan) 項招生和農(nong) 村專(zhuan) 項計劃,用好西藏教育珠峰旗雲(yun) 平台和國家智慧教育平台,促進優(you) 質教育資源共享,每一個(ge) 農(nong) 牧民的孩子在“有學上”的基礎上都能“上好學”,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

  黨(dang) 的恩情深似海,正是有了民主改革,才有了西藏教育與(yu) 時俱進的發展。今天的西藏教育,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迎來了前所未有、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西藏將進一步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利平台 記者/賈華加)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