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古道藏茶】一方水土,演繹南路邊茶傳奇

發布時間: 2024-05-02 21:35:00 來源: 新利平台

  一條古道,以茶馬貿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文化交融之路享譽於(yu) 世。 

  一處驛站,因茶馬古道而興(xing) 盛,又因古道沒落而沉寂。 

  一方水土,勾勒出曆史的輪廓和線索,演繹南路邊茶的不朽傳(chuan) 奇。 

  由漢至唐,再向宋、元、明、清,千年跋涉,古道漫漫。茶馬古道川藏路的密林中,一隊隊馬幫馱著茶包逶迤而行…… 


茶馬古道滎經段的忠孝橋(維修後) 攝影:易文文

  清朝時,隨著茶馬古道和茶馬司的興(xing) 起,四川逐步形成了西路邊茶和南路邊茶兩(liang) 大品牌,其中南路邊茶東(dong) 起雅安,經康定、理塘、巴塘等川邊重鎮進入西藏芒康、左貢到昌都,再從(cong) 昌都運往拉薩等地。 

  滎經地處四川盆地西緣、雅安市中部,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自古以來就同西藏有著密切的聯係。17世紀初,清朝設廠加工製茶,以雅州(今雅安市)為(wei) 中心,生產(chan) 銷售到康定、西藏等地,地處雅州的滎經成為(wei) 南路邊茶的重要產(chan) 地之一。 

  滎經雨霧充沛、山高林茂,孕養(yang) 了南路邊茶的天然有機原葉,茶葉質量優(you) 質,肉頭厚、體(ti) 分重、口味純、耐浸泡。用其茶葉製作的藏茶不僅(jin) 口感獨特,更含有豐(feng) 富的茶多酚、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yang) 成分。滎經邊茶主要有康磚、金尖、金侖(lun) 、金玉、細芽、毛尖六個(ge) 品種,正所謂高山雲(yun) 霧出好茶,滎經茶葉是南路邊茶的經典。 

  在雅安與(yu) 滎經之間的飛龍關(guan) 下,有一處古鎮名為(wei) 新添,是明朝時設置的一個(ge) 驛站。新添驛站雖為(wei) 官設,但古道上的馬幫和背夫也都會(hui) 選擇在此處停留休息,隻不過石板長街上幹淨舒適的旅店不是他們(men) 的住處,偏僻簡陋的腳店才是他們(men) 的棲身之所。   


茶馬古道新添驛站碑 攝影:易文文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2011年到新添古鎮時,就遇到幾位“背二哥”(背夫),他們(men) 是生活在新添古鎮的最後一批背夫。新添老街的周大爺家裏世代從(cong) 事馬幫行業(ye) ,在他的回憶中,背夫一般都是窮苦人出身,農(nong) 忙時種地,農(nong) 閑時背茶。在茶馬古道上跑活計不僅(jin) 非常辛勞,一路還很不太平,隻不過相對於(yu) 其他貨物,背運茶葉比較安全,因為(wei) 棒客(土匪)們(men) 不喝茶葉。另一位老背夫彭大爺從(cong) 15歲時開始背茶,常常是十幾人一同出行,從(cong) 新添到康定要走上25天的腳程。背夫們(men) 都不穿布鞋,穿的是一種叫作“蛐蟆子”的草鞋,因形狀如同蛐蟆(蛤蟆)而得名。背貨出發時每人都會(hui) 背上一小捆稻草,草鞋爛了就會(hui) 利用休息時間現編現用。有一年,彭大爺穿著“蛐蟆子”在古道上走了五六個(ge) 來回,雙腳在冰天雪地裏被凍傷(shang) 得厲害。 

  在西藏昌都犛牛毛帳篷裏,藏族群眾(zhong) 為(wei) 遠道而來的馬幫客人端上熱騰騰的酥油茶和揉好的糌粑;在雅安一帶,采茶、揉茶、蒸茶、曬茶,打包……一道道工序,一場場勞動,一次次貿易,把川藏兩(liang) 地的人們(men) 緊密聯係在一起。中山大學人類學係教授劉誌揚在《邊茶貿易與(yu) 中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一文提到,在延續千年的邊茶貿易過程中,圍繞邊茶的生產(chan) 、加工、運輸和銷售,各民族自覺或被動地參與(yu) 其中,在各個(ge) 鏈條和環節上分工合作、利益共享,形成了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商貿活動。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在漢、藏等多民族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語言風格,培養(yang) 出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的馬幫精神,共同構成了西南茶馬古道上流動的文化載體(ti) 。歲月遠去,馬幫與(yu) 背夫早已消失,但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他們(men) 永遠的身影——他們(men) 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用浸滿血汗的脊梁托起了茶馬古道,成為(wei) 人類曆史上最了不起的商貿之路。   


茶馬古道上背夫們(men) 所穿的“蛐蟆子”和鞋爪子 攝影:易文文

  可以說,邊茶發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經濟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也是一部各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曆史。清代的團茶、布達拉宮發現的170多年前生產(chan) 的“仁真杜吉”古藏茶、20世紀60年代滎經茶廠生產(chan) 的“民族團結”牌康磚、薑氏古茶與(yu) 布達拉宮聯名推出的珍品茶葉……不同年代的南路邊茶以及它們(men) 背後的故事,向我們(men) 呈現出南路邊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朽的文化價(jia) 值。  

  如今的新添古鎮已鋪設了平整的水泥路麵,堅固寬闊的水泥橋代替了鐵鎖橋,保留原貌的傳統村落和橋對麵的嶄新民居形成鮮明對比。茶馬古道的繁盛,讓一處驛站發展成為一個古鎮,伴隨古道衰落,昔日繁華的古鎮又歸於沉寂,仰臥於山水之間,靜靜地凝視著一個時代的變遷。 

 

  正如詩人萱歌寫(xie) 道:千百年來,你在春天殺青,你用四季揉撚,經過風雨,經過寒冬,經過花兒(er) 盛開的峽穀,沿著崎嶇的川藏古道,無數次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用血汗與(yu) 淚水書(shu) 寫(xie) 生命的悲喜。 

  如今,南路邊茶繼承祖輩曆經滄桑的信念,再一次從(cong) 嚴(yan) 道古城滎經出發,進懂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與(yu) 脈,更好延續各民族團結友好的情誼。(新利平台 文/易文文 張宇 張萌萌)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