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我的援藏故事】吳誌剛:雪域高原充滿科研發展的無限可能

發布時間: 2024-08-22 10:30:00 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2024年是全國對口支援西藏30周年。對口援藏工作開展30年來,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人才響應黨(dang) 中央號召,踏上西藏這片熱土,把西藏當作第二故鄉(xiang) ,把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懷、全國人民的支援厚植在雪域高原,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為(wei) 推動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落實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作出了巨大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使命與(yu) 榮光。

  吳誌剛,現任農(nong) 工黨(dang) 北京市委教育專(zhuan) 委會(hui) 委員、農(nong) 工黨(dang) 海澱區委青委會(hui) 副主任,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吳誌剛作為(wei) 中央組織部選派的第七批援藏幹部,擔任西藏農(nong) 牧學院科研處副處長。近日,吳誌剛接受了新利平台記者專(zhuan) 訪,分享了他援藏三年期間的故事和感悟。


圖為(wei) 吳誌剛援藏期間工作照

  初心啟程 夢向雪域

  時間回溯到2013年,當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第七批援藏幹部即將開啟輪換的消息傳(chuan) 來,吳誌剛的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yu) 向往。作為(wei) 一名長期致力於(yu) 科研管理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他深知西藏在科研領域的巨大潛力和迫切需求。他沒有絲(si) 毫猶豫,毅然決(jue) 然地報了名。這份對科研事業(ye) 的熱愛與(yu) 責任擔當,成為(wei) 了他援藏之旅最堅實的起點。

  初抵西藏,高原反應如同一道突如其來的考驗,讓吳誌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麵對人生地不熟、科研管理需求差異大等困難,他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深入調研,廣泛交流,努力成為(wei) 一個(ge) 真正的“西藏人”。他深知,隻有深入了解這片土地和這裏的人民,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和方法。

  搭建橋梁 開啟科研合作新篇章

  在深入調研和思考後,吳誌剛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wei) 連接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和西藏農(nong) 牧學院兩(liang) 所高校科研合作的橋梁紐帶。吳誌剛認為(wei) ,西藏的專(zhuan) 業(ye) 老師們(men) 部分存在對於(yu) 科研方向的專(zhuan) 注與(yu) 堅持不夠的現象,他們(men) 爭(zheng) 取和獲得的科研支持嚴(yan) 重不足。做好科學研究,創新性是關(guan) 鍵,西藏具有非常廣闊和豐(feng) 富的科研資源,但是人才力量和相關(guan) 投入確實不多,管理上也相對不夠開放。他利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在科研資源和管理經驗上的優(you) 勢,結合西藏農(nong) 牧學院的實際情況,在學校和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推動了一係列科研合作項目的落地實施。

  其中,“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西藏大學農(nong) 牧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合作培育專(zhuan) 項”尤為(wei) 引人注目。這一專(zhuan) 項旨在通過“一對一”的交流模式,促進兩(liang) 校青年教師的深度交流與(yu) 合作,通過充分交流經驗、交換資源、產(chan) 出成果,不僅(jin) 提升了西藏教師的科研能力和自信心,還為(wei) 他們(men) 搭建了更廣闊的學術平台。這一新的交流合作模式,為(wei) 對口支援院校做出了探索和示範作用。


圖為(wei) 2010-2015年西藏四所高校獲批國家基金情況

  在吳誌剛的多方動員與(yu) 宣傳(chuan) 推介下,西藏農(nong) 牧學院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實現了曆史性突破。2013年,西藏農(nong) 牧學院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近些年來首次超過西藏大學,2015年最好時獲批20項。項目數和經費獲批數的大幅增長,不僅(jin) 激發了學院教師的科研熱情,更為(wei) 學院的科研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這一成績的背後,是吳誌剛無數次的奔波與(yu) 努力,也源於(yu) 他對科研管理的深刻理解和對西藏科研事業(ye) 的無限熱愛。

  心性蛻變 無私奉獻顯擔當

  “得失從(cong) 緣,心無增減”。三年的援藏生活,對吳誌剛來說,不僅(jin) 是一段寶貴的工作經曆,更是一次深刻的心性蛻變。他學會(hui) 了在艱苦環境中保持樂(le) 觀與(yu) 堅韌,學會(hui) 了在名利麵前保持淡然與(yu) 超脫。在他看來,個(ge) 人的成長不僅(jin) 僅(jin) 是年齡、經驗、職務或社會(hui) 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性、格局和理想的升華。他希望在有限的精力裏真真實實地做出自己的貢獻,甚至百年之後也要把自己變成西藏的一撮土,去繼續滋養(yang) 這片他熱愛的高山大河。

  援藏期間,吳誌剛還特別注重對本地青年幹部的培養(yang) 鍛煉。他以身作則,樂(le) 於(yu) 付出,手把手地拉著、推著他們(men) 進步,當他們(men) 是自己的親(qin) 兄弟、親(qin) 姐妹。他深知,西藏的發展離不開本地人才、少數民族人才的成長和堅持,隻有培養(yang) 出更多優(you) 秀的本地幹部和專(zhuan) 業(ye) 人才,才能為(wei) 西藏的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圖為(wei) 吳誌剛在藏期間和同事們(men) 合影

  展望科研未來 機遇挑戰並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dang) 中央的一貫政策,必須長期堅持,認真總結經驗,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麵。”對於(yu) 西藏的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吳誌剛表示,雪域高原充滿了各種可能,有著極為(wei) 豐(feng) 富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資源,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在全國各界的共同關(guan) 注和支持下,一定會(hui) 迎來科研發展高峰和人才聚集盛況。

  西藏的發展是機遇與(yu) 挑戰並存的。吳誌剛認為(wei) ,西藏本地的人才成長還較緩慢,針對人才培育和科研進步的政策引導還有待加強,構建各種聯合發展、聯合攻關(guan) 、聯合建設的主動性還有待提升。他建議要製定更加人性化和長效的支持政策,讓更多優(you) 秀人才能夠安心留下來、紮下來、傳(chuan) 下去;要加大科研合作的鼓勵和投入力度,促進科研力量的深度融合;要加強幹部和專(zhuan) 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力度,提升他們(men) 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這樣可以為(wei) 西藏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和科研支撐。(新利平台 記者/楊眉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