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祁連山下新家園
九月,祁連山下,細雨微寒。
53歲的鄧發斌心裏卻暖意融融。他告別了存在地質災害風險的老宅,搬進140平方米的二層新居,並很快領到了不動產(chan) 權證書(shu) 。
鄧發斌是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鎮祁連村村民。他家土木結構的老房子已經建了20多年,屋後便是土崖。“最怕汛期山溝裏的雨水衝(chong) 下來,有滑坡風險。”
9月15日,在祁連鎮祁連村下河安置點,村民鄧發斌展示拿到的房屋不動產(chan) 權證書(shu) 。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甘肅是全國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極敏感區域占全省國土麵積的12.14%,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域超過全省國土麵積的50%,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2.07萬(wan) 處。
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相關(guan) 負責人丁煦介紹,為(wei) 保障群眾(zhong) 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和生態安全,今年起,甘肅全麵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對生態及地質災害威脅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等六類區域的群眾(zhong) 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的方式進行搬遷。每戶搬遷群眾(zhong) 有10萬(wan) 元財政補助資金,以及5萬(wan) 元貼息貸款。
“剛開始也有顧慮,但聽了好政策,我們(men) 就積極參與(yu) 搬遷了。交了6.6萬(wan) 元就搬到了新家,5萬(wan) 元貸款還能用來裝修。”鄧發斌說。
省時省力的裝配式住宅、三室兩(liang) 廳的敞亮新居、可以種花種菜的小院……新房子的條件讓鄧發斌欣喜。
新房寄托著鄧發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專(zhuan) 門請了三家裝修公司,對比選擇了最喜歡的裝修風格。全屋定製櫃和亮得發光的大理石餐桌,每一件精心挑選的物件都凝結著他對高生活品質的追求。
9月15日拍攝的村民鄧發斌家的二層新居(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搬得下,更要穩得住、能致富。
當初,鄧發斌最擔心人搬下來了,莊稼和羊怎麽(me) 辦。
祁連鎮鎮長毛淵雄介紹,等村民們(men) 搬到新家、拆舊複墾之後,當地計劃在原址附近集中建造養(yang) 殖小區,農(nong) 具也放在那裏。“相隔三四公裏路,群眾(zhong) 來回方便。人畜分離,改善了鄉(xiang) 村風貌。”
除了傳(chuan) 統的種植、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外,當地還計劃依托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ye) 。“安置點離祁連鎮的冰溝河景區不遠。我們(men) 在基礎設施上投入了698萬(wan) 元,進一步提升安置點的風貌,鼓勵村民們(men) 開民宿和農(nong) 家樂(le) 。”毛淵雄說。
9月15日拍攝的祁連鎮祁連村下河安置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安置點上,格桑花開得正旺。花圃旁是八個(ge) 大字: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鄧發斌也有開民宿的打算。他給新房子取了個(ge) 詩意的名字——清山小築。“我不會(hui) 啥漂亮話,隻知道,搬過來的好簡直都說不出。”
丁煦介紹,今年甘肅計劃通過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讓4萬(wan) 餘(yu) 戶15.8萬(wan) 餘(yu) 人擁有新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甘肅天祝:116戶群眾避險搬遷住新房
9月15日,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入住儀式上,祁連鎮116戶群眾拿到不動產權證書,入住新房。[詳細] -
甘肅天祝:富民產業助力搬遷群眾幸福生活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鬆山鎮從2015年開始實施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65000名農牧民群眾從海拔三千米左右的深山牧區分批次搬遷到了地勢平坦的移民安置點。[詳細] -
藜麥香飄新家園——甘肅省天祝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掠影
一排排藍白相間的農家小院、一條條寬敞平坦的通戶水泥路、一座座整齊幹淨的養畜圈舍、一行行生機盎然的蔬菜溫棚……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鬆山灘上的移民家園處處洋溢著幸福的喜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