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甘肅省瑪曲縣自然資源局:加強草原保護修複 持續提升生態功能

發布時間:2023-01-09 14:21:00來源: 人民日報

  冬日暖陽,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的廣袤草原上,成群的犛牛正在啃食牧草,膘肥體(ti) 壯的綿羊撒歡奔跑。

  瑪曲縣內(nei) 有可利用草原1288萬(wan) 畝(mu) ,孕育了眾(zhong) 多匯入黃河的河流小溪,素有“黃河蓄水池”之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瑪曲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東(dong) 珠加說,“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我們(men) 加強草原保護修複、提升草原生態功能的決(jue) 心和信心更加堅定。”

  通過統籌實施沙化退化草原綜合治理、嚴(yan) 控載畜量等,瑪曲縣草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生態功能持續提升。2021年,全縣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98.33%,比2016年提高0.15個(ge) 百分點。2016年至2021年,瑪曲縣黃河供水量年平均值為(wei) 174.22億(yi) 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增加近30億(yi) 立方米。

  科學施策,修複沙化退化草場

  瑪曲縣薩合村一處沙坡上,密密麻麻、相連成片的草方格裏,一株株高原柳迎風挺立,早熟禾、垂穗披堿草等牧草牢牢鎖住地麵沙土。

  “這是2021年度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的一個(ge) 子項目,2022年7月竣工。”瑪曲縣林業(ye) 技術綜合服務站站長馬建雲(yun) 俯下身子,仔細查看高原柳和牧草的長勢。

  受氣候變暖、鼠害以及超載過牧等因素影響,瑪曲部分草原一度出現沙化、退化現象。近年來,瑪曲縣堅持係統治理,分區施策,加快推進草原生態修複。

  “針對瑪曲氣候寒冷、植物生長期短的實際,我們(men) 摸索出了草灌結合的治沙模式,牧草、灌木成活率提高到85%。”馬建雲(yun) 介紹。

  國道345線阿萬(wan) 倉(cang) 大山段兩(liang) 側(ce) 山坡,冬日裏依然青綠。“綠的是從(cong) 外地引種的黑麥草,能保護還沒長起來的本土草,防止其被大風刮跑。”瑪曲縣草原工作站副站長楊春雷說,修複過程中,他們(men) 先後從(cong) 內(nei) 蒙古、青海、四川等地引進20多種適生草種,與(yu) 本土牧草混播。

  翻過阿萬(wan) 倉(cang) 大山,草原上不時有高原鼠兔出沒。“那一片片黑土灘,就是鼠兔挖的。”馬建雲(yun) 說,治理黑土灘,首先要施肥,然後補播草種、圍欄禁牧。

  說話間,一隻老鷹在遠處盤旋、俯衝(chong) 。“那是蒼鷹在捉鼠兔。我們(men) 在鼠害嚴(yan) 重的草原上,每500畝(mu) 安裝一根招鷹架,方便老鷹降落。此外,我們(men) 還采取放歸銀黑狐等方式治理鼠害。”馬建雲(yun) 說。

  “村裏大多數草場都在黃河邊,過去夏天河水上漲,造成草場垮塌,冬天大風一吹,又引起沙化。”瑪曲縣阿萬(wan) 倉(cang) 鎮貢賽村牧民索南告訴記者,草場修複後,牧草長得又高又旺,產(chan) 草量大幅提高。

  迄今,瑪曲縣累計治理各類沙化草地近34萬(wan) 畝(mu) ,治理退化草地122萬(wan) 多畝(mu) ,有效遏製了草原沙化退化趨勢,黃河瑪曲段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以草定牧,推動草畜動態平衡

  行至歐拉鎮安茂村塞隆山的一處高坡,瑪曲縣草原監理站副站長周永燊和幾名同事朝不同方向散開,邊走邊數牛。

  到了牧民紮保家的草場,周永燊翻開隨身攜帶的資料,逐項比對載畜量等數據。“根據草場麵積,你家的理論載畜量是490個(ge) 羊單位,換算成牛是122.5頭,實際養(yang) 了多少頭牛?”周永燊問。“115頭,沒有超載。”紮保回答。

  “現場核對牛羊數量,是我們(men) 常用的監管方法。”周永燊說,草原監理站每月開展常態化監管,縣裏每年還組織林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財政等部門工作人員與(yu) 鎮、村幹部組成聯合工作組,開展年度專(zhuan) 項檢查,現場核對牧民養(yang) 畜數量,查看是否超載。

  這些年,瑪曲縣積極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jia) ,推動以草定畜、定牧。截至2021年底,全縣累計減畜152.93萬(wan) 個(ge) 羊單位,實現草畜動態平衡。

  縣林草、畜牧部門鼓勵和引導牧民發展舍飼養(yang) 殖。在歐拉鎮歐強村的拉地唐草原,牧民昂青加布正在給種羊投喂精飼料。“目前存欄120隻羊、47頭犛牛,家裏的草場不夠吃,每年要從(cong) 外麵采購80多噸飼料、飼草。”昂青加布說,舍飼養(yang) 殖牧戶不受載畜量限製。

  在歐拉鎮達爾慶村二組,才旦紮西領辦的瑪曲縣合家綿羊園藏羊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遠近聞名。“合作社由8戶牧民聯合成立,目前存欄570多隻羊。”才旦紮西說,采取聯合放牧、集中飼養(yang) 以及舍飼養(yang) 殖方式,效益比分戶散養(yang) 提高20%以上。

  科學利用草原資源,牧民嚐到了很多甜頭。采日瑪鎮乃爾瑪尕瑪村村民紮西草,以前在家放牧。推行草畜平衡後,她丈夫在家看守牛羊,紮西草則帶著老人和孩子搬到縣城附近的牧民安居點生活。“我在屠宰廠做包裝工,每月工資3400多元。”更讓紮西草高興(xing) 的是“縣城教育、醫療條件好,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更方便”。

  “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我們(men) 將繼續完善政策措施,提高牧戶以草定畜、定牧積極性,確保超載牲畜‘減得下’、牧民收入‘漲得了’、草原生態‘變得好’。”周永燊告訴記者。

  多管齊下,加大草原保護力度

  手持“綜合監測草原樣地調查”電子終端設備,楊春雷彎腰鑽過阿萬(wan) 倉(cang) 鎮道爾加村四組的一處草場圍欄。屏幕上,“瑪曲縣34號草原監測評價(jia) 樣地”的綠色指示箭頭不時閃爍。

  “以這裏為(wei) 圓心,半徑40米範圍都是樣地區域。”草地上,一個(ge) 白色鐵樁頗為(wei) 醒目,3條樣線從(cong) 鐵樁處往外延展。“樣線上每隔1米,就要設置一個(ge) 觀測點,並拍照上傳(chuan) 。在第四十個(ge) 點位處,還要對周邊4平方米區域開展取樣觀測。”楊春雷說。

  “目前全縣設置50個(ge) 草原生態監測點位,以及27個(ge) 草原生態獎補成效監測點。”楊春雷介紹,監測內(nei) 容包括植被高度、蓋度、頻度、產(chan) 草量等。

  近年來,瑪曲縣林草監測設備、技術不斷升級。河曲馬場二隊草原監測點配建了一個(ge) 微型氣象站,自動收集並實時上傳(chuan) 監測點降水、風速、溫度、濕度等數據。“我們(men) 還配備了無人機等設備,對人力不便、不易到達的背山草原進行‘飛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周永燊說。

  不久前,周永燊在阿萬(wan) 倉(cang) 鎮草原巡查時,發現有人違規采挖野生藥材,隨即上前製止並展開調查。最終,對采挖組織者和放任采挖的草場承包人分別給予處罰並責令其恢複植被。

  為(wei) 進一步保護草原,瑪曲縣建立起“縣、場、站、護林員”四級林草管護體(ti) 製,聘用生態護林員1350人、草原管護員80人,覆蓋所有行政村。“我們(men) 村有兩(liang) 名草原管護員,每周巡護草原兩(liang) 到三次。”豆格當知於(yu) 2020年成為(wei) 薩合村草原管護員,見證了草原牧草長得越來越旺、野生動物越來越多、黃河水量越來越大的喜人變化。

  甘南州天然草原動態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瑪曲縣中度及以上退化草原麵積下降至637萬(wan) 畝(mu) ,較2016年減少193萬(wan) 畝(mu) ;天然草場牧草高度、畝(mu) 產(chan) 鮮草量明顯提高,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瑪曲縣委書(shu) 記才讓紮西表示,瑪曲將認真落實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統籌推進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治理,推動黃河瑪曲段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整體(ti) 功能持續提升。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