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協委員建言設種質資源庫 保護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
“國家公園種質資源庫建立後,應積極與(yu) 國內(nei) 外種質資源庫進行合作交流,建立產(chan) 學研相結合的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體(ti) 係,吸引國內(nei) 外優(you) 秀專(zhuan) 家團隊聯合開展科技攻關(guan) 。”18日,青海省政協委員、青海省科技廳副廳長蘇海紅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的青海省生態地位特殊,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氣候敏感啟動區、全球生態係統調節穩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
近年來,青海啟動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成為(wei) 中國首批、排在首位、麵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全麵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啟動。青海在中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成為(wei) 中國唯一的三個(ge) 國家公園在建省,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護上取得的成效使青海的生態聲譽不斷提升。
據記者了解,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以及擬建的昆侖(lun) 山國家公園,全部建成後,在72萬(wan) 平方公裏的青海省,國家公園總麵積將超過24萬(wan) 平方公裏,占到全省麵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堪稱中國“國家公園省”。
“特別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麵積很大,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是我們(men) 關(guan) 注的重點。”18日,青海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洪倫(lun) 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時說,在全球、全國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ti) 趨勢下,青海省應把握好中國“國家公園省”的優(you) 勢,持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王洪倫(lun) 建議,青海應加快建設種質資源庫大數據資源庫,形成融合多研究領域、多數據類型、多分析維度的大型數據服務係統,實現動植物遺傳(chuan) 資源的共有共為(wei) 共享。“有了足夠詳細的數據資料,才能促進野生動植物遺傳(chuan) 資源的保護與(yu) 開發。”
“目前,青海省正在搭建青藏高原種質資源庫,僅(jin) 2021年,青海便投入了近2000萬(wan) 元人民幣。”蘇海紅認為(wei) ,不論是國家公園種質資源庫還是其他類的種質資源庫,都需要做好成果轉化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林草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近年來,青海省以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為統領,林草部門發揮職能優勢,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紮實開展一係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詳細] -
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助力祁連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祁連山地區生物多樣性得到恢複和顯著改善。多種珍稀野生動物頻頻現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詳細] -
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借鑒
三江源位於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被譽為“中華水塔”,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生物多樣性豐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