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德令哈:鹽堿地長出“聚寶盆”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走進海西”係列報道之四

發布時間: 2024-07-29 16:06:00 來源: 青海日報


昔日“農(nong) 業(ye) 荒漠”變身“生態糧倉(cang) ”。奔盛草業(ye) 供圖

  一

  7月24日,幾日陰雨過後,天氣晴朗。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陶哈村,青海奔盛草業(ye) 有限公司的萬(wan) 畝(mu) 飼草基地一片生機。道路另一側(ce) ,未被改良的戈壁灘仍舊保持著最初的模樣。

  咫尺之隔,兩(liang) 重天地!

  從(cong) 戈壁荒灘到飼草基地,過去與(yu) 現在,保守與(yu) 創新,在這裏碰撞。

  這個(ge) 鮮活的對比,是當地鹽堿地改良的一個(ge) 縮影。

  山川之變,來自思想指引。

  在鹽堿地改良這曲關(guan) 於(yu) 特色農(nong) 業(ye) 的樂(le) 章裏,大背景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主旋律是德令哈探索產(chan) 業(ye) 生態化、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激昂變奏。

  一切探索總會(hui) 立足實際。

  在地域環境的橫軸上,德令哈宜耕土地後備資源以其他草地為(wei) 主,但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鹽堿化;在自身發展的縱軸上,從(cong) 2019年的初步探索到2022年小有所得,再到2023年的形成經驗,一種立足自身的創新讓德令哈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探索和實踐中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正是基於(yu) 這樣的認識才能更加全麵地理解,要立足德令哈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要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麵積,積極發展深加工,有效提高鹽堿地利用水平。

  回看德令哈,在這片“金色世界”,昔日貧瘠、生態脆弱的鹽堿地,正在轉型為(wei) 高效、綠色生態的“聚寶盆”。

  二

  作為(wei) 可以改造利用的非傳(chuan) 統耕地資源,鹽堿地是糧食增產(chan) 的潛在糧倉(cang) 。盡管海西州在全省率先啟動鹽堿地改良試點,但德令哈改良鹽堿地所麵臨(lin) 的挑戰錯綜複雜。

  這是一個(ge) 嚴(yan) 峻的事實: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基礎。德令哈耕地麵積21.6萬(wan) 畝(mu) (14400公頃),但耕地資源“家底”並不厚實,耕地質量不高,地力較差,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的任務艱巨。

  這是一種轉型發展的需求:發展畜牧,飼草先行。畜產(chan) 品的發展離不開飼草產(chan) 業(ye) 的發展,抓好飼草產(chan) 業(ye) 是實現高原特色畜牧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德令哈打造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的基礎產(chan) 業(ye) 。

  但挑戰不止於(yu) 此。

  相比其他地區,德令哈所處的柴達木盆地位於(yu) 內(nei) 陸幹旱荒漠地帶,主要以沼澤鹽土、草甸鹽土和殘積鹽土為(wei) 主,由於(yu) 土壤pH值高,堿化度高,物理性質惡劣,養(yang) 分有效性低,鹽堿空間差異顯著,進行大麵積改良和利用尤為(wei) 困難。經過鹽堿地專(zhuan) 項普查,德令哈從(cong) 土壤質地、鹽漬化程度、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等因素分析鹽堿荒(草)地開發潛力,梳理鹽堿地16.7萬(wan) 畝(mu) (11133.33公頃)。

  “也正是因為(wei) 這些原因,在德令哈想要改良鹽堿地,既需要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還得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並不是今年改良了明年就不用管,得一年接著一年幹。”德令哈市農(nong) 牧局農(nong) 牧業(ye) 發展辦公室主任許紹全說。

  以尕海鎮陶哈村和努爾村土地開發項目為(wei) 例,德令哈市引進社會(hui) 資本開展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建設,有效增加耕地麵積3萬(wan) 畝(mu) (2000公頃),但受製於(yu) 土壤質量,前期種植效果並不明顯。

  向鹽堿地要效益,德令哈如何一步步喚醒這“沉睡”的資源?

  三

  鹽堿地改良是個(ge) 世界性難題。

  2019年,青海奔盛草業(ye) 有限公司落地德令哈,準備大展拳腳的鮑奎在尕海鎮和蓄集鄉(xiang) 承包了1.6萬(wan) 畝(mu) (1066.67公頃)地開始種草。誰知道,這1萬(wan) 6千畝(mu) (1066.67公頃)荒灘,1萬(wan) 畝(mu) (666.67公頃)都是重度鹽堿地,種下的種子顆粒無收;剩下那6千畝(mu) (400公頃),算是中度鹽堿地,收成也不咋樣。

  “別說種草了,就連表層的土,一刮大風都能吹跑了!”說話間俯身撥開草叢(cong) ,水珠輕輕抖落,沁潤曾經荒蕪的土地。最初種植時的情景,再次浮現在鮑奎眼前。

  危機,打開了思想解放的大門;創新,指向產(chan) 業(ye) 發展的最關(guan) 鍵環節——鹽堿地改良。

  種植飼草——禾豆混播、保護播種種植技術、水肥一體(ti) 化技術、智能節水灌溉係統、北鬥衛星導航……一項項創新技術的應用,奔盛草業(ye) 初步構建了以“科研試驗基地+示範展示基地+基層農(nong) 技推廣站點+新型經營主體(ti) 模式”為(wei) 範例的 “兩(liang) 地一站一體(ti) ” 和“產(chan) 學研推結合”協同推廣機製,主要種植的燕麥、苜蓿等糧飼兼用作物,麵積達6.6萬(wan) 畝(mu) (4400公頃)以上,鹽堿地改良總體(ti) 效果較為(wei) 顯著。

  種植穀子——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對於(yu) 引種的23個(ge) 穀子、19個(ge) 糜子品種,采用大田栽培通用技術,田間管理均按常規方法。比較各品種間在當地栽培生育期、成熟度、株高、生物學產(chan) 量(鮮重)等基礎數據,研究種植飼用和兼用生產(chan) 方式,為(wei) 新品種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加大良種推廣力度。

  種植蕨麻——青海民族大學從(cong) 68份蕨麻種質資源中篩選出63份高耐鹽堿資源,將其種植在尕海鎮、蓄集鄉(xiang) 等部分重度鹽堿地區。從(cong) 種植效果來看,蕨麻成活率達92%以上,生長狀況良好,這意味著我國首次實現重度鹽堿地成功種植蕨麻!

  科技賦能,讓德令哈鹽堿地改良工作進入新的階段:1公頃、10公頃、100公頃、1000公頃……一片片的戈壁灘在摸索中邁向生機勃勃。

  在許紹全看來,走自己的路,談何容易。

  每一步創新,都離不開攜手並進。秉承邊研究、邊改良、邊實踐、邊推廣的理念,及時與(yu)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青海省農(nong) 林科學院土肥所等科研單位,有序開展鹽堿地改良實驗與(yu) 實踐。

  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國家支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企業(ye) 重點實驗室(西北耕地保育與(yu) 邊際土地改良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專(zhuan) 項(柴達木盆地鹽堿地改良與(yu) 飼草高效栽培關(guan) 鍵技術研究及產(chan) 業(ye) 化示範)的成功申報,成為(wei) 破解“卡脖子”問題的有力抓手。

  每一項決(jue) 策,都離不開通力合作。通過與(yu)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簽訂以科研合作、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人才培訓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帶來多贏。

  萬(wan) 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多管齊下,以前“幹時硬邦邦的,澆水後白花花的,種一茬賠一茬”的鹽堿地被激活,“沉睡”的生命力再次得以體(ti) 現。

  四

  從(cong) 實踐看,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對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質、擴容、增效,促進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yi) 。

  “幾年來,德令哈通過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將相對條件好,提升難度小,增產(chan) 潛力空間大的鹽堿地改造為(wei)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能降’的良田。”正如許主任說的那樣,這背後的困難與(yu) 挑戰不僅(jin) 讓德令哈收獲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一係列規律性認識,也讓其為(wei) 全州乃至全省鹽堿地改造改良提供了示範樣板。

  懷頭他拉鎮懷圖村集體(ti) 耕地鹽堿改良地塊麵積2100畝(mu) (140公頃),為(wei) 新開墾耕地,土壤鹽分含量較高。一邊打井取水進行漫灌洗鹽、建設1.5米深排堿溝進行排堿排鹽;一邊種植耐鹽堿作物燕麥和苜蓿套種。依靠物理改良和生物改良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連續三年種植,大田鹽堿明顯降低,種植作物產(chan) 量逐年提高。

  還是在奔盛草業(ye) 。4500畝(mu) (300公頃)地,原生鹽漬化較重。秋天深翻30厘米進行曬垡,春天幹土層完成燕麥播種,播種深度為(wei) 3至5厘米,播種後及時采用指針式噴灌機進行淋灌,灌溉深度為(wei) 10至15厘米左右,保持耕層濕度,避免地下深層水分攜鹽上升,有效阻斷鹽分上移。這種指針式噴灌、增施調理型有機肥和種植耐鹽堿作物燕麥相結合的方法,讓出苗率明顯增高,出苗後保苗較好。

  “就像在努爾村,我們(men) 通過科學改良土壤、推進適土適種、引進優(you) 質品種等措施,改變傳(chuan) 統大水漫灌模式,全麵推廣水肥一體(ti) 節水灌溉,全過程機械化種植、收割,不僅(jin) 畝(mu) 均產(chan) 量逐年增長,而且在保證灌溉效率的前提下,大大節約了水資源,以往白茫茫的戈壁變為(wei) 如今風吹麥浪的宜人景象。”德令哈市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室主任張繼德說。

  五

  新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技術路徑,新局麵離不開因地製宜的治理模式。

  幾年奮鬥與(yu) 探索,充分證明德令哈構建的以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主體(ti) 的生態經濟體(ti) 係是完全正確的,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了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保護的新趨勢,也順應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新期待。

  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趨勢。數據顯示,德令哈市挖潛耕地後備資源,積極組織開展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建設工作,有效增加耕地總量。2016年至今,德令哈市通過實施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共增加耕地麵積近12萬(wan) 畝(mu) (8000公頃)。目前,德令哈市耕地播種麵積較“十三五”末新增14.62萬(wan) 畝(mu) (9746.67公頃),達到34.62萬(wan) 畝(mu) ( 23080公頃),種植業(ye) 產(chan) 值達到10億(yi) 元以上。

  “今年青稞畝(mu) 產(chan) 能達到200公斤!”四年前,家住柯魯柯鎮連湖村的王生強在畜集鄉(xiang) 流轉了近7000畝(mu) ( 466.67公頃)土地。雖然有十幾年經營種植合作社的經驗,但這片戈壁灘還是給了他一個(ge) 下馬威。澆水、平地,整整兩(liang) 年後才有了起色。

  “鹽堿地改良確實是個(ge) 技術活,比我想象中困難多了。去年80%的苗子都活了下來,一畝(mu) 地能產(chan) 五六十公斤。按照現在這個(ge) 長勢,今年有盼頭!”

  陶哈村是傳(chuan) 統牧業(ye) 村,全村121戶中80戶左右養(yang) 殖牛羊。雖然有162萬(wan) 畝(mu) (108000公頃)草場,但以戈壁灘居多。

  “奔盛草業(ye) 流轉的不少土地都是我們(men) 村的。通過改良,那片戈壁灘已經成了飼草基地。這對村裏的發展有不少影響,就拿養(yang) 殖業(ye) 來說,村裏養(yang) 殖戶購買(mai) 飼草時,無論青幹草還是青貯草,價(jia) 格都有優(you) 惠。”尕海鎮陶哈村第一書(shu) 記胡斯楞說。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可以說,推進生態產(chan) 業(ye) 化既是推進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ju) 措,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現實體(ti) 現。

  “堅決(jue) 守住耕地16.72萬(wan) 畝(mu) (11146.67公頃)、永久基本農(nong) 田15.79萬(wan) 畝(mu) (10526.6667公頃)紅線,探索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全力提升耕地質量。”重點工作擦亮了德令哈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也勾畫了一幅“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態畫卷。

  六

  國土“三調”結果顯示,全國鹽堿地共有1.15億(yi) 畝(mu) (7666666.67公頃),分布在新疆、青海、內(nei) 蒙古、寧夏等地的以硫酸鹽—氯化物為(wei) 主的鹽堿地,占全國鹽堿地的96.1%;

  據初步調查,海西州現有未開發鹽堿地4386.25萬(wan) 畝(mu) (2924166.67公頃)。作為(wei) 青海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鹽堿地資源區,具有很好的開發利用潛力。

  在過去很長時期內(nei) ,鹽堿地上留下的隻是人們(men) 將其變成“豐(feng) 產(chan) 田”的想象。幾十年後的今天,“碧波蕩漾”的萬(wan) 畝(mu) 飼草基地與(yu) 首次在重度鹽堿地成功種植出的蕨麻、層層篩選出的穀子一起,構成了德令哈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探索圖景,徹底改變了人們(men) 對鹽堿戈壁荒灘“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傳(chuan) 統印象。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新的征程再次開啟。

  當10萬(wan) 畝(mu) (6666.67公頃)飼草料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加快建設,當飼草種植、犛牛養(yang) 殖、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糞肥還田的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當“草業(ye) 公司+飼草基地+犛牛養(yang) 殖基地(場)+牛羊肉及飼草加工+有機肥加工+合作社+農(nong) 牧戶”草畜一體(ti) 化全產(chan) 業(ye) 鏈開始打造……沿著產(chan) 業(ye) 生態化、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發展道路,我們(men) 堅信——在鹽堿地改良的征途上,德令哈有能力也有信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烏蘭:數智鍛造高“鹽值”

    在青海,從烏蘭縣起步,以數智賦能,正在鍛造青海高“鹽值”,助推青海資源、產業、技術等領域高質量發展。 [詳細]
  • 天峻之變

    2021年,天峻縣提出“生態立縣、畜牧穩縣、旅遊活縣、法治安縣”的“四縣戰略”,把推動生態畜牧業和生態旅遊業作為產業發展重要支撐,這意味著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重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詳細]
  • 從“經濟通道”到“通道經濟”

    從聯動發力到協同發力,都蘭縣大力發展路衍經濟,串起全縣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經濟帶,成為海西州發展鄉村振興的一個典型縮影。 [詳細]
  • 將世界之“光”聚在柴達木盆地

    根據自身優勢定位產業優勢,海西州成為我國光熱發電的先行者。經過多年探索與積累,已建成3個光熱項目16萬千瓦,是全國光熱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在全國光熱行業極具影響力。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