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月24日從(cong)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獲悉,2023年8月至2024年9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對珠峰地區絨布河流域陸生植物多樣性、土壤動物、微生物和水生態專(zhuan) 項調查研究中,發現了兩(liang) 種真菌新物種——西藏梭孢菌和西藏螺旋聚孢黴。
在珠峰地區高海拔多年凍土中,研究人員分離出4株肉座菌目新菌株,經過分生孢子特征和ITS序列比對分析,顯示菌株分別隸屬於(yu) 梭孢菌屬和螺旋聚孢黴屬。
西藏梭孢菌的形態。A、B:PDA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團,C:紅色的菌絲(si) ,D:菌絲(si) 結環,E:透明的菌絲(si) ,F-H:產(chan) 孢細胞及初生的分生孢子,I:分生孢子。標尺A-C=500μm;D=50μm;E-I=10μm。(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供圖)
科研人員通過多基因片段分子係統學研究發現,來自珠峰地區凍土的菌株在該屬係統樹中形成獨立的分枝,結合形態與(yu) 分子特征,研究人員以西藏作為(wei) 種加詞將其命名為(wei) “西藏梭孢菌”。
西藏螺旋聚孢黴的形態。A:PDA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團,B、C:產(chan) 孢細胞及初生的分生孢子,D、E:分生孢子。標尺A=300μm;B-E=10μm。(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供圖)
研究人員采用現代分類學理論對菌株進行分類鑒定,發現新菌株在螺旋聚孢黴屬係統發育樹中形成獨立分枝,並區別於(yu) 任何已知物種。同時,觀察菌株在人工培養(yang) 基上的形態特征,發現其能形成二型產(chan) 孢細胞。球形產(chan) 孢細胞是該菌株的特有形態,研究人員故將其命名為(wei) “西藏螺旋聚孢黴”。
螺旋聚孢黴屬主要包括內(nei) 生菌、附生菌和腐生菌,部分種類被用作生防菌。科研人員在珠峰地區極端生境中分離獲得的螺旋聚孢黴菌株具有較強的抗逆性,更適用於(yu) 防治應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