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拉薩市城關(guan) 區塔瑪村新貌。記者 張思雨 攝
矗立在拉薩河旁的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是318國道川藏線和109國道青藏線延伸後的交匯點。日前,川藏線聯合報道組來到距離紀念碑不遠處的拉薩市城關(guan) 區塔瑪街道塔瑪村。
巴黎奧運會(hui) 的熱度,也傳(chuan) 遞到了這裏。一大早,不少村民聚集在村委大院,旱地龍舟、拔河、藏棋等比拚進行得熱火朝天。
比比賽更讓人激動的,是眼前的生活景象。當地人告訴記者,如今的塔瑪村,集體(ti) 經濟資產(chan) 7億(yi) 元,家家戶戶有房有車,孩子上學有獎勵,老人養(yang) 老有福利,村民年底有分紅。
這是一個(ge) 怎樣的村子?村民們(men) 的生活過得咋樣?記者決(jue) 定走進村子看一看。
大膽破題—
留存部分補償(chang) 款,發展集體(ti) 經濟
“兩(liang) 路”通車之初的上世紀50年代,塔瑪村所在地還是一片荒野林地。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拉薩河畔的紅旗公社誕生,藏語“塔瑪”即紅旗的意思。
1985年改革潮起,“紅旗公社”5個(ge) 生產(chan) 隊各成一村,塔瑪便是其中之一。
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和全國大多數農(nong) 村一樣,塔瑪村的村民守著土地過日子。“那時,村集體(ti) 經濟1萬(wan) 元錢都拿不出來。”原塔瑪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格桑卓嘎回憶說。
進入21世紀,原紅旗公社的5個(ge) 自然村又合並入塔瑪村。2005年,青藏鐵路全線貫通。搭上“綠巨人”,發展“跑”起來了。
從(cong) 這一年開始,隨著西藏大學搬遷,拉薩城市大規模向東(dong) 延伸,征地、拆遷,塔瑪村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田地、山林、荒坡,征地補償(chang) 分等級,如何平衡村民補償(chang) 收入?農(nong) 民沒了土地,以何為(wei) 生?
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答題。沒有範例,沒有經驗,塔瑪村“兩(liang) 委”大膽創新——不管實際補償(chang) 款多少,村集體(ti) 以最高等級每平方米240元給予村民征地補償(chang) 。同時,按照一定比例留存補償(chang) 款,用於(yu) 發展村集體(ti) 經濟。
“步子邁得大,村民異議也不少。”格桑卓嘎回憶,為(wei) 了給村民答疑解惑,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村民大會(hui) 前前後後開了3個(ge) 月。
征地3000多畝(mu) ,帶著1.2億(yi) 元的集體(ti) 原始資金,塔瑪村建起了安置房、商品房、農(nong) 貿市場、寫(xie) 字樓、綜合體(ti) 等,固定資產(chan) 超5億(yi) 元。
大規模建設啟動,不少村民買(mai) 了機械和車輛,隨後塔瑪成立運輸合作社,以巴桑次仁為(wei) 車隊長的幾十個(ge) 村民開起了貨運車、裝載車、挖掘機,“家門口,大家有錢一起掙。”
2017年至2019年,建設高峰期,合作社有90輛車。“每輛貨車每年能掙30多萬(wan) 元。挖掘機就不止了,可達60萬(wan) 元。”巴桑次仁說。
到2019年,塔瑪村已將當初留存的補償(chang) 款全部返還給村民。
再度探索—
抱著金山找銀山,優(you) 化資源配置
在塔瑪村的示範下,拉薩市“東(dong) 延西擴南跨”涉及的地方,也開始集中力量發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
塔瑪村“兩(liang) 委”開始思考另一個(ge) 問題:靠固定資產(chan) 出租,一直坐享其成不牢靠怎麽(me) 辦?2018年,通過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清產(chan) 核資,塔瑪村發現,可能麵臨(lin) 收不到租金的風險!
抱著金山,還要找銀山!如何將資源進一步優(you) 化配置,成為(wei) 擺在村“兩(liang) 委”麵前的新問題。
2021年,巴桑頓珠接任村委會(hui) 主任,村“兩(liang) 委”開啟新一輪探索。首先,塔瑪村將集體(ti) 固定資產(chan) 量化,按照原始股、貢獻股、成員股分類,將資產(chan) 劃作411股,分發給原來的失地村民家庭;其次,將村集體(ti) 的50多間商鋪,分到原失地村民戶頭,村民可自行出租或者經營;最後,村集體(ti) 成立2家運營管理公司,將部分固定資產(chan) 用於(yu) 自營酒店、茶樓,還招錄了10餘(yu) 名本村大學生,幫助他們(men) 實現家門口就業(ye) ,並為(wei) 村委會(hui) 培養(yang) 後備人才。
26歲的丹增強巴從(cong) 國網西藏阿裏供電公司辭職,回到村裏的公司工作,負責招商。不久,塔瑪村的商場即將開業(ye) ,在商貿公司工作過2年的索朗拉姆有運營經驗,正好派上用途。目前,她在村裏的公司從(cong) 事財務工作,每月工資不少於(yu) 6000元。
如今,塔瑪村的固定資產(chan) 從(cong) 村集體(ti) 所有轉為(wei) 村民所有,村集體(ti) 負責代運營,所有營收在年底扣除約30%的公積公益金用於(yu) 公司經營成本開支,其餘(yu) 全部用作村民分紅和福利。“去年除去項目建設投資,500多名村民人均分紅1.4萬(wan) 元。”巴桑頓珠說。不僅(jin) 如此,村裏還承擔了村民養(yang) 老保險費用,每年會(hui) 給60歲以上老人發放2000元至3000元的補貼。
隨著商場開業(ye) ,塔瑪村的營收還將繼續增加,巴桑頓珠信心十足:“今年年底的分紅將達到人均2萬(wan) 元。”
對於(yu) 未來,巴桑頓珠已有盤算:村“兩(liang) 委”將全力運營好公司,把未租、待租、不好租的固定資產(chan) 全部盤活,做大村集體(ti) 經濟“蛋糕”,爭(zheng) 取將分紅再翻一番。
記者手記
“躺平”不可能實現“進階”(周輝)
說起塔瑪村,周邊一些集體(ti) 經濟不發達的村莊群眾(zhong) 是羨慕的,認為(wei) “他們(men) 躺在了金山上”。不可否認,如今的塔瑪村村民幸福感非常強——住著別墅、開著汽車、拿著分紅。但他們(men) 並沒有“躺平”,而是在不斷奔跑,通過發展產(chan) 業(ye) 來做大村集體(ti) 經濟“蛋糕”,帶來了村莊興(xing) 旺、村民富裕的景象。
塔瑪村的“進階”,既得益於(yu) 改革開放的時代春風,包括交通發展的帶動助力,也離不開村“兩(liang) 委”眼光前瞻、敢想敢幹的闖勁。拿到征地補償(chang) 款後,村“兩(liang) 委”沒有抱著暴發戶的心態,讓村民坐享其成,而是拿出一部分作為(wei) “創業(ye) 資金”,建起了安置房、商品房、農(nong) 貿市場、寫(xie) 字樓、綜合體(ti) 等,通過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把資金變為(wei) 資產(chan) ,帶動塔瑪村全麵振興(xing) ,持續長久地惠及村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把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增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內(nei) 生發展動力的源泉,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基礎和關(guan) 鍵。隻有實現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才能夯實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才能不斷鼓起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腰包。塔瑪村的實踐值得借鑒。(記者:蘭(lan) 珍 薛萍 馬國英 根秋多吉 彭琦 王香香 張思雨 琅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