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紀念十世班禪大師圓寂30周年 > 新聞報道

十世班禪大師關於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不懈探索

降邊嘉措 發布時間:2019-01-29 17:04:00來源: 新利平台

  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是深受藏族人民愛戴的一位卓越的宗教領袖,十世班禪大師的一生,是為(wei) 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反對國家分裂而奮鬥不息的一生,是為(wei) 國家富強和民族興(xing) 旺而辛勤操勞的一生,是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真誠合作、肝膽相照、患難同當、榮辱與(yu) 共的一生,是為(wei) 弘揚佛法、引導信教群眾(zhong) 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嚴(yan) 格教規教律,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謀求幸福的一生,是為(wei) 統一的多民族的祖國大家庭繁榮昌盛、眾(zhong) 生幸福、長治久安,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殫精竭慮、無私奉獻的一生。


圖為(wei) 班禪大師為(wei) 信眾(zhong) 摸頂祝福。(圖片翻拍自《十世班禪大師 劉隆攝影集》)

  作為(wei) 一位傑出的宗教領袖,十世班禪大師一生都在探索宗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相適應的正確道路。在我與(yu) 十世班禪大師將近40年的接觸過程中,深深感到:大師對佛祖釋迦牟尼有著虔誠的信仰;對佛教(不隻是藏傳(chuan) 佛教)有著深厚的感情;有著強烈的宗教意識。正因為(wei) 這樣,大師非常虔誠、非常強烈地熱愛自己所信仰的佛教,為(wei) 保存法統、弘揚佛法,獻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和智慧。他繼承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的法統,堅持改革,興(xing) 利除弊,從(cong) 有益於(yu) 人民利益出發,努力探索宗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相適應的道路,努力把佛教“莊嚴(yan) 國土,利樂(le) 有情”的教義(yi) 與(yu) 愛國主義(yi) 精神結合起來,把“普渡眾(zhong) 生”的宏願與(yu) 為(wei) 人民服務的宗旨協調起來。

  解放前的西藏社會(hui) ,是一個(ge) 領主莊園製的農(nong) 奴社會(hui) ,主要的生產(chan) 資料——全部土地、牧場和絕大部分牲畜都屬於(yu) “三大領主”,即官家(地方政府)、寺院和貴族。據當時有關(guan) 方麵公布的統計數字,這三種農(nong) 奴主、包括他們(men) 的家屬子女,隻占西藏100萬(wan) 人口中的5%左右。所有的農(nong) 奴都沒有自己的土地,大部分牧民都沒有自己的牲畜,隻能為(wei) 農(nong) 奴主和牧主勞動。他們(men) 自己,連同他們(men) 的子女,世世代代都分別隸屬於(yu) 不同的農(nong) 奴主和牧主。

  由於(yu) 農(nong) 奴主實行掠奪式的超經濟剝削,農(nong) 奴的收入一般都難以維持最起碼的生活,因此不得不向農(nong) 奴主借高利貸。高利貸實行利滾利的累計法,大批農(nong) 奴所欠的債(zhai) 務根本無法償(chang) 還,有許多所謂的“子孫債(zhai) ”,以至有拖欠了幾代人、數百年的債(zhai) 務。政治上的人身依附,生產(chan) 上的掠奪式盤剝,以及高利貸剝削,像三條凶惡的毒蛇,緊緊纏繞在廣大農(nong) 牧民身上,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

  過去寺院的統治者幾乎都是農(nong) 奴主。寺院在高利貸和商業(ye) 方麵對於(yu) 農(nong) 奴和牧奴的剝削,比官家和貴族更苛刻。有的寺院內(nei) 還設有各種刑具和牢獄,對於(yu) 農(nong) 奴、牧奴和下層僧人可以任意處罰,其殘酷程度同別的農(nong) 奴主對農(nong) 奴和牧奴的處罰沒有什麽(me) 區別。

  寺院和貴族各占西藏全部土地和牧場的30%左右,其餘(yu) 的40%左右屬於(yu) 地方政府。在三大領主中,貴族是核心,他們(men) 又是連接官府和寺院的樞紐。概括起來講,舊西藏實行的是以封建莊園製經濟為(wei) 基礎、貴族農(nong) 奴主和上層僧侶(lv) 對廣大勞動人民聯合專(zhuan) 政的政教合一的政治製度。它又與(yu) 封建迷信和原始的“神判”製度相結合,與(yu) 歐洲中世紀的農(nong) 權製度一樣黑暗和落後。

  這種黑暗、腐朽、落後的社會(hui) 製度,嚴(yan) 重地阻礙著西藏社會(hui) 的發展,不但經濟凋敝,文化落後,連人口也逐年下降。而極少數農(nong) 奴主,吮吸著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過著驕奢淫逸、腐朽無恥的寄生生活。

  改革黑暗、腐朽、落後的封建農(nong) 奴製度,建設民主自由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促進藏族社會(hui) 的發展,使西藏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完全符合藏族人民的心願和根本利益,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到1959年3月,建國之初的五十年代,少年十世班禪把主要精力用於(yu) 學習(xi) 、鑽研佛學經典方麵,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feng) 富,領導能力的提高,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和西藏工委領導下,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幫助人民解放軍(jun) 進軍(jun) 西藏,保衛國防,向廣大僧俗人民宣傳(chuan) 《共同綱領》《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宣傳(chuan) 共產(chan) 黨(dang) 、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消除宗教界人士的思想顧慮、抵觸情緒和恐懼心理,清除帝國主義(yi) 勢力和分裂主義(yi) 分子在宗教界上層人士中的影響,團結宗教界人士,建立廣泛的反帝愛國統一戰線,為(wei) 順利進行民主改革,建設新西藏,做出了別人無法替代的貢獻。

  1959年3月到1962年,在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農(nong) 奴製度的同時,在寺院開展了以“三反”(反叛亂(luan) 、反特權、反剝削)為(wei) 重點的宗教改革。在這場改革中,十世班禪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向中央和西藏工委提出,首先在日喀則地區,在紮什倫(lun) 布寺進行宗教改革試點,以便取得經驗,向全區推廣。

  在“三反”運動取得重大勝利,基本上廢除了寺院的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之後,十世班禪又領導寺院進行民主管理的試點,1960年在紮什倫(lun) 布寺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員會(hui) ,十世班禪擔任第一屆主任委員。這是藏族曆史上第一個(ge) 以貧苦僧人為(wei) 主體(ti) 、經廣大僧眾(zhong) 民主選舉(ju) 產(chan) 生的管理機構,在藏傳(chuan) 佛教發展的曆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

  十世班禪提出的寺院改革的基本原則是:

  堅持憲法進寺院,進行民主管理;廣大僧尼既要愛國守法,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chan) 勞動,又要充分尊重和照顧寺院本身的特點,保證僧尼能夠進行正當的宗教活動和對佛教經典的學習(xi) 和研討。60年代初,十世班禪領導的紮寺民管會(hui) ,在團結廣大僧侶(lv) ,穩定社會(hui) 秩序,推進民主改革,保護寺院、保護愛國守法的廣大僧侶(lv) 的合法權益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西藏這樣一個(ge) 特殊的社會(hui) 環境裏,隻要寺院穩定,社會(hui) 就能基本穩定。

  1961年1月23日,毛主席會(hui) 見十世班禪並同他親(qin) 切交談。在討論西藏工作時,毛主席對十世班禪的這些主張給予充分肯定,毛主席說:“宗教問題上你是行家裏手,你提的主張很好,就按你的辦。”對十世班禪提出的要有三千僧人專(zhuan) 門學習(xi) 研究佛學經典,他們(men) 的生活由政府包起來的意見,毛主席說,讚成有幾千人學經,成為(wei) 佛學知識分子。

  回到西藏後,十世班禪在主持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hui) 工作期間,貫徹執行憲法規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實施他所主張的宗教寺廟民主改革的各項原則,為(wei) 廢除宗教寺廟的封建特權、封建壓迫和剝削製度以及寺廟內(nei) 部等級森嚴(yan) 的封建管理製度,實行民主管理製度,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民主改革開始不久,十世班禪就曾提出要保護貧苦喇嘛的正當利益,尤其要保護喪(sang) 失勞動力的老、弱、病、殘僧尼的利益,使他們(men) 的生活不因宗教改革而受到影響,相反,隨著舊的社會(hui) 製度的改革和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發展,與(yu) 廣大翻身農(nong) 奴一樣,他們(men) 的生活應該不斷有所改善和提高。隻有這樣,才能在廣大信教群眾(zhong) 身上,顯示出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才能有說服力地證明新社會(hui) 比舊社會(hui) 好,改革後比改革前好。

  針對當時在宗教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實際情況,班禪大師通過周總理向毛主席、黨(dang) 中央反映西藏和其他藏區的情況,並提出自己的建議。在談到宗教問題時,班禪副委員長提出五項原則:

  一、寺院放棄剝削壓迫;

  二、實行民主管理;

  三、憲法進寺院,執行政府法令;

  四、喇嘛參加勞動;

  五、對各教派專(zhuan) 門從(cong) 事研討佛學和老弱喇嘛的生活由政府負責解決(jue) 。

  1962年7月20日,周總理在接見班禪副委員長、張經武、張國華、阿沛、帕巴拉等在京的西藏領導人,聽取匯報,在談到班禪大師對宗教改革的建議時,周總理對五項原則表示讚賞。周總理風趣地說:“在外交上,我們(men) 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上叫作‘潘查希拉’。大師提出的五項原則,也可以說是我們(men) 在宗教工作方麵的‘潘查希拉’,是有創造性的。”周總理強調指出:“這是大師的一個(ge) 創造。“

  十世班禪的這些意見,也得到喜饒嘉措大師的支持。喜饒嘉措大師還在他領導的中國佛教協會(hui) 和甘、青、川、滇藏區,積極宣傳(chuan) 和實施這些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十世班禪提出這些建議時,年僅(jin) 23歲。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和宗教改革也才兩(liang) 年多。有人說,這些主張和建議,是大師身邊,或身後的人提出來的,有高人指點。當時我也在大師身邊做一些翻譯工作,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大師身邊和身後沒有能夠提出這種見解的人,更沒有什麽(me) “高人”,完全是大師自己思考的結果。這說明十世班禪是一位早熟型、睿智聰慧的傑出人物。

  1978年十世班禪複出到大師圓寂,恰恰是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後實行改革開放的10年。這期間,為(wei) 了恢複和發展由於(yu) “左”的錯誤而遭到嚴(yan) 重破壞的宗教政策,為(wei) 了開放和維修寺院,保障群眾(zhong) 正當的宗教活動,班禪大師殫精竭慮,勞累奔波,付出了大量心血。

  十世班禪大師認為(wei) ,在新的曆史時期,正確貫徹黨(dang) 和國家的宗教政策,不隻是宗教界本身的事情,而且是一項嚴(yan) 肅的政治工作,是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是改革開放的需要,對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反對國家分裂,維護全社會(hui) 的安定團結,具有重要意義(yi) 。

  十世班禪大師同時又指出,為(wei) 了保持法統,弘揚佛法,不僅(jin) 要從(cong) 政治上糾正“左”的錯誤,還要繼承宗喀巴大師的改革精神,不斷完善宗教自身,使之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和人民群眾(zhong) 的需要。

  這一時期,班禪副委員長用很大的精力專(zhuan) 門探討在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如何開展正當的宗教活動這一重大課題,他認為(wei) 這既有理論意義(yi) ,又有實際意義(yi) 。1982年,在中央有關(guan) 部門和中國佛教協會(hui) 會(hui) 長趙樸初的支持和指導下,大師親(qin) 自領導了紮什倫(lun) 布寺的整頓工作,並選舉(ju) 產(chan) 生了新的民主管理委員會(hui) 。1985年11月,大師提出了《關(guan) 於(yu) 在紮什倫(lun) 布寺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寺院管理試點的建議要點》,繼續他從(cong) 1960年開始的在寺院進行民主管理的試驗,經中央和有關(guan) 部門批準,正式開始實施。1987年8月,大師到日喀則視察,花了一個(ge) 多月的時間,深入進行調查研究,總結試點經驗。在大師直接領導下,試點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十世班禪大師反複強調,佛教教義(yi) 的核心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清淨我心,莊嚴(yan) 國土,利樂(le) 有情,廣積功德。根據佛教“普渡眾(zhong) 生”“積善積德”的教義(yi) ,宗教界應該多做有利於(yu) 國家、有利於(yu) 民族、有利於(yu) 人民的好事情,而不能一味地從(cong) 教民那裏領布拖,收供奉。大師說:在這方麵,佛教不如基督教、天主教和其他教派。現在維修寺院,也不要太豪華,太奢侈。大師多次指出:我們(men) 修複開放寺廟,主要目的是滿足廣大信教群眾(zhong) 宗教活動的需要,繼承和發揚佛教教義(yi) 。寺院不在多少,而在於(yu) 能否成為(wei) 繼承和發揚佛教教義(yi) 的場所,能否成為(wei) 按佛教教義(yi) 棄惡積善、自製利他的場所。

  十世班禪大師提出:在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寺院是國家公民中宗教職業(ye) 人員組成的群眾(zhong) 性集體(ti) 組織,寺院和在寺僧眾(zhong) 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與(yu) 此同時,僧尼大眾(zhong) 必須遵守憲法、法律和有關(guan) 政策規定。寺院的主要職能仍然是宗教活動場所,佛教修持場所,佛教知識分子培養(yang) 場所,佛教文化藝術傳(chuan) 播場所,同時又是曆史、文物、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保存場所,旅遊場所以及社會(hui) 基層組織。

  十世班禪大師把寺院在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的功能,概括為(wei) 七個(ge) 方麵。這些觀點,就是現在看來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yi) 。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十世班禪大師就提出,以寺院為(wei) 依托,開展必要的旅遊觀光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師認為(wei) ,這對帶動藏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收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這說明十世班禪大師不但並不保守,而且具有超前意識,能夠與(yu) 時俱進。

  十世班禪大師提出“以教治教”“寺要像寺”“僧要像僧”的原則。他認為(wei) 僧尼不在於(yu) 人數多少,而在於(yu) 素質是否純正,在於(yu) 能否嚴(yan) 守教規教律,按照聞思修、講辯著等基本要求,進行顯密二宗的傳(chuan) 授和修持,真正按照佛祖釋迦牟尼和宗喀巴大師的教誨,把佛教教義(yi) 繼承下去。

  十世班禪大師還倡導要逐步實行“以寺養(yang) 寺”,以減輕國家和群眾(zhong) 負擔,並對社會(hui) 有所貢獻。僧尼適當參加生產(chan) 勞動,不但可以為(wei) 社會(hui) 創造物質財富,也有益於(yu) 身心健康。


圖為(wei) 班禪大師在中國藏語係高級佛學院院長辦公室。(圖片翻拍自《十世班禪大師 劉隆攝影集》)

  在十世班禪大師倡導和主持下,經中央批準,在北京創辦了中國藏語係高級佛學院,大師親(qin) 自擔任院長,目的是為(wei) 培養(yang) 政治上熱愛祖國、宗教上有較高造詣的佛學知識分子。1987年9月1日,在西黃寺舉(ju) 行隆重的開學典禮,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中央政治局委員、書(shu) 記處書(shu) 記習(xi) 仲勳等領導人出席,表示祝賀和支持。大師在開學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培養(yang) 僧才,紹隆佛種,是我們(men) 佛教徒擔荷如來家業(ye) 的一件大事。中國藏語係高級佛學院將造就政治上擁護黨(dang) 的領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hui) 主義(yi) 、遵紀守法,宗教上嚴(yan) 守戒律,具有佛學基礎知識和現代科學知識的宗教職業(ye) 人員。”大師要求學員們(men) “發大心,立大誌,樹偉(wei) 大理想,為(wei) ‘莊嚴(yan) 國土、利樂(le) 有情’而奮鬥。”大師說:“藏傳(chuan) 佛教有1300多年的悠久曆史,具有哲學、天文、地理、醫學、繪畫、音樂(le) 等方麵的豐(feng) 富內(nei) 容,是祖國文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一部分。藏傳(chuan) 佛教學術研究為(wei) 我國在國際上贏得過崇高聲望,我們(men) 就是要繼承發展這一部分文化,無愧於(yu) 先人,對得起後人。希望你們(men) 珍惜這個(ge) 良好的學習(xi) 機會(hui) ,刻苦學習(xi) ,使自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做到德才兼備,學修並重,將佛的法慧大寶,持、理、弘揚;對廣博似海的顯、密二宗理論,講、辯、著作,精通大小五明,並懂現代科學知識,樹立自尊、自愛、自強的良好作風。先哲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希望你們(men) 廣學多聞,為(wei) 促進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這個(ge) 共同目標貢獻力量。”


圖為(wei) 班禪大師親(qin) 自主持紮什南捷開光典禮。(圖片翻拍自《十世班禪大師 劉隆攝影集》)

  活佛轉世製度是藏傳(chuan) 佛教不同於(yu) 其他教派的一個(ge) 重要特征,已有幾百年的曆史。在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和宗教改革以後,如何實現活佛轉世製度,是一個(ge) 特殊的、重要的問題。十世班禪大師十分關(guan) 心和重視這一問題。1989年1月,大師前往紮什倫(lun) 布寺參加“班禪東(dong) 陵紮什南捷”開光大典。大典剛剛結束,大師於(yu) 1月24日召開宗教界人士座談會(hui) ,聽取他們(men) 的意見,並就在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如何搞好寺院的民主管理和活佛轉世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這充分說明十世班禪大師作為(wei) 一位卓越的宗教領袖,始終在思考這些問題,與(yu) 時俱進,探索宗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相適應這一重大課題。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僅(jin) 僅(jin) 三天後,大師因操勞過度,驟然辭世,駕鶴西歸,留下永久的遺憾!

2019年1月18日於(yu) 北京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