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專題2021 > 2021全國兩會 > 代表通道

砥礪前行的碩果 催人奮進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9 13:21:00來源: 新華網

  “隻要為(wei) 我們(men) 抗疫作出貢獻的人,都是最可愛的人”“幸福來自於(yu) 勞動”……

  3月8日14時許,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第二場“代表通道”開啟。7位來自不同行業(ye) 領域的基層全國人大代表通過網絡視頻回答記者提問,一句句發自肺腑的履職心聲和感受,猶如早春暖陽,催人奮進。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代表首先接受提問。他深情回顧了去年在武漢抗疫前線的經曆,尤其是廣大年輕一代醫務工作者的表現讓張伯禮感觸深刻。“‘80後’是主體(ti) ,‘90後’是先鋒,還有不少是‘00後’,他們(men) 是新銳。”張伯禮說,他們(men) 不怕犧牲、勇於(yu) 奉獻,經曆了這場抗疫大考。

  “誰是抗疫中最可愛的人?不管是衝(chong) 鋒陷陣的,還是默默無聞的,隻要為(wei) 抗疫作出貢獻的人,都是最可愛的人。”張伯禮說。

  在各行各業(ye) 中,“90後”等“後浪”逐漸肩負起時代使命。

  中國建築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總承包公司的項目質量管理員鄒彬代表就是一名“95後”。從(cong) 中建五局內(nei) 部“練兵”到逐步挑戰行業(ye) 更高級別比賽,他一路過關(guan) 斬將,獲得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優(you) 勝獎,實現了中國在這一獎項上零的突破。

  “要用十足的韌性接受挑戰,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極致。”經過多年磨礪,鄒彬對“工匠精神”有了新理解。同時,他也鼓勵更多的農(nong) 民工兄弟姐妹:堅持幹一行愛一行,成長為(wei) 大國工匠,為(wei) 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鄒彬還建議加快推動農(nong) 民工向新型技術產(chan) 業(ye) 工人轉型,並呼籲全社會(hui) 更加關(guan) 心、關(guan) 注農(nong) 民工群體(ti) ,讓他們(men) 有更多學習(xi) 提升、改變命運的機會(hui) 。

  45年前,大地震給唐山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45年後,河北省唐山市截癱療養(yang) 院院長楊震生代表和全院工作人員仍在細心照料著因當年地震導致截癱的傷(shang) 員。

  地震後廢墟上出生的楊震生,他的名字寄托了人們(men) 的希望,也注定楊震生和截癱傷(shang) 員的不解之緣。“我有使命幫助他們(men) 過上幸福的生活,活出精彩的人生。”

  令人欣慰的是,截癱傷(shang) 員在療養(yang) 院不但快樂(le) 幸福地生活,而且用樂(le) 觀向上書(shu) 寫(xie) 出大愛奇跡。   “我們(men) 培養(yang) 了2名殘疾人世界冠軍(jun) ,他們(men) 在國內(nei) 外殘疾人運動會(hui) 上為(wei) 祖國贏得了榮譽。”楊震生說,像這樣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截癱傷(shang) 員還有很多,他們(men) 努力回報社會(hui) ,實現了人生價(jia) 值。

  愛與(yu) 希望也激勵基層工作人員堅守初心與(yu) 使命。

  雲(yun) 南省麗(li) 江市文化館副館長範永貞代表見證了麗(li) 江市文化館從(cong) 一無館舍、二無工作經費,發展成為(wei) 如今國家一級館的過程。“這飽含了黨(dang) 和國家對我們(men) 邊疆民族地區的無限關(guan) 心和厚愛。”範永貞說。

  有了這份厚愛,工作更有信心。如今的麗(li) 江市文化館不僅(jin) 全年免費開放,還辦起了有15個(ge) 藝術門類的老年大學,1年可以舉(ju) 辦100多場群眾(zhong) 文化活動……

  “這份愛和希望一直是我們(men) 文化工作者堅守的初心和使命。”範永貞說,在我們(men) 各民族同胞的血脈中代代相傳(chuan) 、生生不息。

  需要傳(chuan) 承的精神有很多,在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過程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2004年以來,擁有30餘(yu) 項發明專(zhuan) 利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紅旗工廠技術處外網維修工人、首席技能師齊嵩宇代表被稱作“生產(chan) 線上的發明家”。

  在齊嵩宇看來,“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無私奉獻、勇於(yu) 創新的精神。

  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承“工匠精神”,2015年起,齊嵩宇每年都會(hui) 培訓200多名學生。他說:“發揚‘工匠精神’,把細節做到極致,為(wei) ‘中國智造’保駕護航。”

  同為(wei) “發明能手”的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濕地城市建設推進中心職工張金海代表講述了自己從(cong) 一名普通的環衛工人成長為(wei) 首席技師,再到成為(wei) 全國勞模和全國人大代表的經曆。

  “工作不分高低,隻要奮鬥就會(hui) 有獲得。”麵對掃大街、掏廁所、管理垃圾場等在別人看來的髒活、累活,張金海卻思考如何製造出提質增效的設備,讓環衛工人工作時更省時省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金海先後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zhuan) 利30多項,解決(jue) 技術難題和排除設備故障數千個(ge) 。如今,他帶出的30多名徒弟都成為(wei) 環衛一線上的技術骨幹。

  最後,張金海建議設立“中國環衛工人節”,不斷提升全國300萬(wan) 環衛工人的自豪感和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明創新離不開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

  “保護知識產(chan) 權,要加大提升保護知識產(chan) 權的法治化。”中國科學院大學公管學院教授馬一德代表說,中國知識產(chan) 權的法律體(ti) 係已經構建,知識產(chan) 權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經牢牢架起。

  當選為(wei)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馬一德深度參與(yu) 相關(guan) 法律的修改、製定。“每一個(ge) 過程都體(ti) 現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他感歎道。

  馬一德說:“中國知識產(chan) 權領域的係統修法,將更好地為(wei)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也向世界展示出中國在高質量開放中對知識產(chan) 權保護的力度和決(jue) 心。”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