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專題2021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 致敬榜樣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景坤:堅守初心 英雄本色

發布時間:2021-07-11 10:03:00來源: 新華網

  6月29日上午,66歲的孫福貴進京代97歲的父親(qin) 孫景坤領取“七一勳章”。“黨(dang) 和國家給父親(qin) 這麽(me) 高的榮譽,是對他革命戰爭(zheng) 時期英勇殺敵、建設時期無言奉獻的褒獎。父親(qin) 淡泊名利,但黨(dang) 和人民從(cong) 沒有遺忘他。”

  7月2日下午,回到遼寧丹東(dong) 的孫福貴第一時間來到醫院,將“七一勳章”拿給正在住院的父親(qin) 。由於(yu) 病重,孫景坤已說不出話,但當孫福貴用手機播放《歌唱祖國》給父親(qin) 聽時,捧著勳章的孫景坤嘴角上揚、眼裏閃著淚光。

  孫景坤是誰?

  他是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40軍(jun) 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他是投身家鄉(xiang) 建設的村幹部,他是無言的英雄。


6月1日,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景坤在丹東(dong) 光榮院與(yu) 院長交談。新華社發

  征戰疆場 向死而生

  【三渡鴨綠江】

  “解放四平時,我是機關(guan) 槍手,是敵人火力的重點打擊對象。子彈密到把我後背的軍(jun) 裝都打爛了,半個(ge) 月內(nei) 我換了4件棉衣。”去年,記者采訪老英雄孫景坤時,老人回憶起這段經曆,眼裏透著光亮。

  1948年1月入伍的他先後在遼沈戰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戰役和海南島戰役中分立二等功。

  1950年,朝鮮內(nei) 戰爆發,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剛從(cong) 海南戰場得勝而歸的孫景坤又隨部隊集結安東(dong) (現遼寧丹東(dong) ),待命過江。

  10月的一天,上級下達了命令,孫景坤第一時間隨部隊一起跨過鴨綠江。在過江那一刻,他和戰友發出了鋼鐵誓言:“保衛家園,保衛勝利果實!”

  孫景坤所在部隊很快與(yu) 美軍(jun) 在朝鮮龍水洞地區展開激戰,衝(chong) 鋒在前的孫景坤腿部中彈,被送回丹東(dong) 治療。“養(yang) 了一個(ge) 多月傷(shang) ,心裏時刻想著奮戰在朝鮮戰場的部隊和戰友。”腿傷(shang) 還沒好利索,孫景坤就第二次過江奔赴前線。

  “沒想到一到朝鮮,找不到之前的部隊了。”原來,部隊根據戰事安排已離開原來的地方,療傷(shang) 歸來的孫景坤與(yu) 部隊失去了聯係,隻好二次回國。

  一踏上祖國土地,孫景坤就徑直跑到誌願軍(jun) 某機關(guan) 打聽自己部隊的下落。兩(liang) 天後,他第三次過江追趕部隊。“回頭看了看家的方向。”孫景坤說,隻有打了勝仗,才能回家過好日子。

  第三次奔赴朝鮮後,孫景坤在上甘嶺前沿找到了部隊,並立即投入戰鬥——三別故土、三渡江水,孫景坤心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信念之聲越發嘹亮。

  【決(jue) 戰161高地】

  回憶起一生最難忘的戰鬥,孫景坤眼噙淚花。老人說:“那場激戰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陣地上最後隻剩下我們(men) 4個(ge) 人。”

  1952年10月27日,孫景坤闖進了357團3營指揮部請求參戰,營長當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時,陣地上的3營8連隻剩下副連長支全勝和5個(ge) 戰士,他們(men) 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彈抱在懷裏,準備隨時與(yu) 敵同歸於(yu) 盡。就在這時,孫景坤帶領營部9名戰士,一人扛著一箱手榴彈,利用敵人火力死角,機智勇敢地衝(chong) 上161高地。

  “老孫,你們(men) 可來啦!”渾身是血、多處受傷(shang) 的支全勝大喊了一聲。孫景坤趕緊把他抱進坑道,一邊為(wei) 他包紮傷(shang) 口,一邊察看陣地:整個(ge) 高地硝煙彌漫、屍橫遍野。這時,一群頭戴鋼盔的美軍(jun) 端著卡賓槍向陣地衝(chong) 來。

  孫景坤大喊:“打!”戰士們(men) 一齊開火,手榴彈投向敵群,打退了敵人進攻。

  “敵人第四次反撲的時候,有兩(liang) 個(ge) 敵人借著煙霧的掩護,從(cong) 側(ce) 麵繞到我身邊,離我就兩(liang) 三米距離。”孫景坤端起“水連珠”步槍,“砰、砰”兩(liang) 聲,敵人應聲倒地——這場戰鬥,孫景坤和戰友們(men) 一連擊退敵人6次反撲;這場戰鬥,還是誌願軍(jun) 發起的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重要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在朝鮮民主主義(yi) 人民共和國舉(ju) 行的紀念抗美援朝戰爭(zheng) 三周年授功典禮上,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景坤(2013年6月15日攝)。新華社發(劉海東(dong) 攝)

  解甲歸田 不忘初心

  【複員回鄉(xiang)  絕口不談功績】

  1955年孫景坤複員,他放棄了留在城裏工作的機會(hui) 。8年在外征戰,抗美援朝戰爭(zheng) 時期三過家門不入,孫景坤自覺虧(kui) 欠親(qin) 人太多——他決(jue) 定回家鄉(xiang) 務農(nong) ,待在親(qin) 人身邊。

  回鄉(xiang) 之後,孫景坤將組織關(guan) 係交給村黨(dang) 支部,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對功績隻字未提。回鄉(xiang) 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nong) 具到生產(chan) 隊勞動。

  從(cong) 此,孫景坤躬下身子,把軍(jun) 人本色和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使命寫(xie) 在田埂上、種到土地裏、照進老百姓的心中。

  【投身建設 改變家鄉(xiang) 麵貌】

  “我又成農(nong) 民了,可當兵後的我跟以前的我不一樣了。”參軍(jun) 第二年,孫景坤就在戰場上火線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入黨(dang) 那天起,孫景坤更堅定了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衛祖國、建設祖國事業(ye) 的信念——複員前,他的奮鬥陣地是戰場;複員後,是亟待脫貧的家鄉(xiang) 熱土。

  回鄉(xiang) 後,孫景坤在老家山城村擔任村幹部。其間,他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大力發展糧菜生產(chan) 和山城村建設,用幾年的時間在滾兔嶺上栽下了13萬(wan) 棵鬆樹和板栗樹。山城村有一條河,洪水泛濫常年侵蝕土地,孫景坤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擋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畝(mu) 耕地……

  1984年,孫景坤組織村民先後成立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還把分給自己的40畝(mu) 地重新分配給5戶從(cong) 黑龍江遷來的貧困戶。

  山城村村民劉玉慧說:“我們(men) 現在過上了好日子,真得好好感謝他。”


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景坤在家中(2020年7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淡泊名利 公而忘私

  【克己奉公 甘於(yu) 奉獻】

  孫景坤一生沒向組織伸過一次手、張過一次嘴,子女們(men) 沒跟著這位功勳卓著的父親(qin) 沾過一分光。

  大女兒(er) 孫美麗(li) 說,父親(qin) 在生產(chan) 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父親(qin) 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hui) 讓給別人。父親(qin) 對兒(er) 女也很嚴(yan) 苛:“在生產(chan) 隊幹活時,我幹得好,別人評3分工,生產(chan) 組長給我評了7分工,父親(qin) 知道後,把組長批評了,硬把我的工分拿了下去。”

  同村村民一直不知孫景坤的功績。20世紀90年代,村民張德勝偶然得到一本書(shu) ,名為(wei) 《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第四十軍(jun) 戰史冊(ce) 》。

  “那上邊有許多繳獲的飛機大炮,我很感興(xing) 趣。”張德勝說,“其中有一頁寫(xie) 到奮戰在危急時刻的孫景坤……”

  張德勝很激動,馬上帶著這本書(shu) 來到孫景坤家。“我當時很震驚,英雄就在身邊,他平時從(cong) 來不講啊。”

  孫景坤是戰鬥英雄的消息,漸漸傳(chuan) 開了。

  孫美麗(li) 對父親(qin) 的態度,也從(cong) 不理解轉為(wei) 認同。經曆過生死的父親(qin) ,總想回饋社會(hui) 更多。“他是在替戰友活著!”

  【英雄故事勵後人】

  “老英雄孫景坤的事跡,這一年來團隊講了很多:我們(men) 到學校給學生們(men) 講他衝(chong) 鋒陷陣、不懼強敵的戰鬥故事,到田間地頭給村民講他舍小家為(wei) 大家、投身鄉(xiang) 村建設的動人經曆。而在講述的過程中,我們(men) 自身也受到了教育。”“90後”黨(dang) 員高潘說。

  高潘如今是遼寧省丹東(dong) 市振興(xing) 區浪頭鎮副鎮長。2014年大學畢業(ye) 後,她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hui) ,來到鄉(xiang) 鎮做起大學生村官,並帶頭創建了“理想郵遞員”團隊,致力於(yu) 基層理論宣講。

  隨著孫景坤的事跡慢慢傳(chuan) 揚開來,廣大幹部群眾(zhong) 也深受鼓舞,“老英雄當年深藏功名,投身家鄉(xiang) 建設,為(wei) 百姓做好事實事。即便經曆了數十年,這種奉獻精神依舊沒有過時。我自願來到西部,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發光發熱,也是受到這種精神的鼓舞。”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開展東(dong) 西幫扶工作的遼寧電力阜新細河區供電公司員工可帥說。

(責編: 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