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丨革命後代李宏塔:“高光”下的“守常”人生
6月29日,“高光”再次打在李宏塔身上:這位72歲的老人站在人民大會(hui) 堂金色大廳,接過“七一勳章”。
祖父是李大釗,父親(qin) 李葆華曾任安徽省委第一書(shu) 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出生在這樣一個(ge) “高光”家庭,李宏塔始終艱苦樸素、清正廉潔、以嚴(yan) 治家,秉持了“革命傳(chuan) 統代代傳(chuan) ”的寶貴本色,成為(wei) 黨(dang) 員領導幹部忠誠幹淨擔當的典範。
“守常”是李大釗的字,亦是李宏塔一輩子的執著追求。
“守常”就是守護艱苦樸素的優(you) 良家風
這是“七一勳章”獲得者李宏塔(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活在老百姓中間】
20多年前,安徽省合肥市長江路上,常有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蹬著自行車穿過熙來攘往的街頭,沿路交警和攤販都認得他——騎車上班的“李廳長”。
他便是時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的李宏塔。當過軍(jun) 人、做過工人,而後又在共青團、民政、政協等部門工作,一步步走上領導幹部崗位。一個(ge) 習(xi) 慣伴隨李宏塔的職業(ye) 生涯:除了極少數因為(wei) 重要公務趕時間,李宏塔堅持天天騎自行車上下班。隨著年齡增大,2003年他將自行車換成了電動車,還笑稱這是“與(yu) 時俱進”。
李宏塔一生節儉(jian) ,對吃、穿、住都不講究,一家子曾“蝸居”在一套冬冷夏熱的兩(liang) 居室裏,一住就是16年。即便如此,家裏卻沒有多少存款。每年單位組織“送溫暖”“獻愛心”,李宏塔捐贈的數額都排在最前麵。他把老百姓當成自家親(qin) 戚,低保戶過年的餃子皮沒著落、前來求助的下崗工人沒帶傘(san) ,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看在眼裏,無論如何都去幫一把。
【一根紅線連著三代人】
在祖父犧牲22年後,李宏塔出生了,他是聽著祖父的故事長大的。“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李大釗清貧一生的真實寫(xie) 照,他的收入大多用於(yu) 黨(dang) 組織的活動經費和資助青年學生。
父親(qin) 李葆華多次教育兒(er) 子“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其家中的簡樸也讓人難以置信:老舊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發坐下就是一個(ge) 坑。2000年中央有關(guan) 部門要為(wei) 他調房,他說:“我住慣了,年紀也大了,不用調了。”
“最好的家風就是父輩的言傳(chuan) 身教。”李宏塔告訴記者,他和父親(qin) 長期兩(liang) 地生活,偶爾借著開會(hui) 進京探望,父親(qin) 總是埋怨其耽誤時間,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父親(qin) 身體(ti) 力行,嚴(yan) 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我也知道了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守常”就是守護服務群眾(zhong) 的為(wei) 民情懷
這是李宏塔肖像(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共產(chan) 黨(dang) 人就是要和人民在一起”】
38歲,李宏塔走進安徽省民政廳。“給老百姓多辦實事、好事最合我意。”李宏塔說。
在民政廳工作期間,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時間用在下基層。很多同誌都知道他的“反向工作法”:下鄉(xiang) 時不向有關(guan) 市縣打招呼,經常讓司機“把車子開到進不去的地方”,然後步行進村入戶。
從(cong) 群眾(zhong) 家裏出來,他再依次到各個(ge) 部門座談。“必須離開公路,直接去問老百姓。沿著公路、隔著玻璃看,不如自己的腳步踏實。”李宏塔說。
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發生水災。為(wei) 了摸清災情,李宏塔連續20多天奔走在災區,“反向工作法”起了關(guan) 鍵作用:他從(cong) 安置點災民盛救濟米的米袋裏掏出米粒,揣進公文包回去找相關(guan) 部門化驗,檢查救濟米質量;他走進受災群眾(zhong) 居住的帳篷,發現酷熱難忍,趕緊測量氣溫,並帶著溫度計來到縣委書(shu) 記辦公室,幾天後,當地黨(dang) 政機關(guan) 騰出辦公場所,安置了3萬(wan) 多名住在帳篷裏的受災群眾(zhong) 。
曾與(yu) 李宏塔共事過的同誌回憶:他從(cong) 基層調研回來,常常穿著軍(jun) 綠色的球鞋、卷著褲腳,鞋上滿是泥土,到了辦公室,立即叫相關(guan) 處室同誌就調研中遇到的問題協商解決(jue) 辦法。
“民政部門做的事就兩(liang) 句話:為(wei) 黨(dang) 和政府分憂,為(wei) 困難群眾(zhong) 解愁。”李宏塔說。
【“服務困難群眾(zhong) ,是一件幸事”】
擔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後,李宏塔的工作依舊與(yu) 困難群眾(zhong) 有關(guan) ——分管機關(guan) 扶貧工作。他帶隊的調研,是公認的行程滿、節奏快,還喜歡四處“尋醜(chou) ”“揭短”,專(zhuan) 挑條件差的地方去。
農(nong) 村的寄宿學校,城裏的養(yang) 老院、老舊小區,一直是他關(guan) 注的重點。在長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李宏塔圍繞“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綜合配套改革”“完善精準扶貧的製度化保障”“應對人口老齡化”“關(guan) 愛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等主題向全國政協提交過多份提案。
即便年逾古稀,李宏塔還擔任過中華慈善總會(hui) 副會(hui) 長,依舊為(wei) 慈善事業(ye) 盡心竭力。在中華慈善總會(hui) “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的推廣中,他深入全國多地基層調研。在一些地方,他“習(xi) 慣性”地自掏腰包,慰問困難群眾(zhong) 。“慈善就是直接為(wei) 最困難的群眾(zhong) 服務,這是晚年的一件幸事。”他說。
“守常”就是守護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6月12日,李宏塔在家中書(shu) 房讀書(shu) ,牆上掛著祖父李大釗和祖母趙紉蘭(lan) 的相片。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我們(men) 隻有一個(ge) 權力,那就是為(wei) 人民服務”】
一位同誌向記者透露,給李宏塔送禮物是件難堪的事。一年春節,這位同誌和愛人給李宏塔送去幾樣小吃,李宏塔卻回送了價(jia) 值數倍的物品讓他帶回家。
他的父親(qin) 當年亦是如此。家中收到幾包葡萄幹,李葆華讓家人把葡萄幹退回,少年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價(jia) 一同退款。父親(qin) 告訴李宏塔:“我們(men) 隻有一個(ge) 權力,那就是為(wei) 人民服務,因為(wei) 做了一點工作就收禮物,這不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應該幹的事。”
2008年,李宏塔的兒(er) 子結婚,婚禮布置簡單,單位同事前來祝賀並包了紅包。為(wei) 了不破壞婚禮氣氛,李宏塔照單全收,但第二天便將所有的禮錢如數奉還。“沒那個(ge) 必要也沒那個(ge) 習(xi) 慣,這都是家裏的傳(chuan) 統。”
看似不近人情,麵對群眾(zhong) 卻最重“人情”:每當到農(nong) 村看到有的村民房子漏雨、到福利院看到老人被子太薄時,李宏塔比誰都著急,想盡辦法幫助解決(jue) 。身為(wei) 一位“老民政”,他將日常工作歸納為(wei) 三句話:“視孤寡老人為(wei) 父母,視孤殘兒(er) 童為(wei) 子女,視民政對象為(wei) 親(qin) 人,這是新時代的‘鐵肩擔道義(yi) ’。”
【繼續向前永不停步】
時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的李宏塔(前右)在安徽阜陽市潁東(dong) 區插花鎮慰問困難群眾(zhong) (2011年1月14日攝)。新華社發
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李宏塔感慨:“爺爺百年前的夢想,今天已經實現!”
在李宏塔看來,這樣的“高光”時刻屬於(yu) 革命先輩。“回望我們(men) 黨(dang) 100年波瀾壯闊的曆程,多少前輩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心血,甚至犧牲了生命。跟他們(men) 比起來,我僅(jin) 僅(jin) 是做了黨(dang) 員幹部該做的事情。”他說。
“我會(hui) 把勳章送到李大釗紀念館,告慰李大釗同誌。”李宏塔告訴記者,未來將是一段繼續向前永不停步的旅程。“盡管我已退休,但今後依然要把黨(dang) 的好傳(chuan) 統、好作風不斷傳(chuan) 承弘揚下去,盡自己所能,做好我應該做的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景坤:堅守初心 英雄本色
6月29日上午,66歲的孫福貴進京代97歲的父親孫景坤領取“七一勳章”。“黨和國家給父親這麽高的榮譽,是對他革命戰爭時期英勇殺敵、建設時期無言奉獻的褒獎。父親淡泊名利,但黨和人民從沒有遺忘他。”[詳細]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草原之子”廷·巴特爾:讓草原綠起來,幫牧民富起來
40多年前,廷·巴特爾做了紮根草原的人生抉擇,風雨砥礪,昂首奮進。如今,步入晚年的他依舊發揮餘熱,初心不改。 [詳細] -
學習正當時丨“38個彈孔”就是他的勳章
他17歲參加革命;18歲參軍入伍;19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生參加過數十次大小戰鬥,先後4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身上的38個彈孔就是他的勳章,他就是“七一勳章”獲得者——王占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