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勳章”獲得者說】呂其明:能為祖國和人民寫作是我的榮幸
編者按: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迎來百歲華誕之際,29位功勳模範黨(dang) 員獲頒“七一勳章”,受到黨(dang) 內(nei) 最高榮譽肯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即日起,光明網推出“‘七一勳章’獲得者說”專(zhuan) 欄,以個(ge) 人專(zhuan) 訪形式呈現七一勳章所思所言所行,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本期受訪者為(wei) 著名電影音樂(le) 作曲家呂其明。
(點擊海報 即可聆聽“七一勳章”獲得者的榜樣聲音)
以下為(wei) 光明網專(zhuan) 訪實錄
記者:首先恭喜您獲頒“七一勳章”,您作為(wei) 著名電影音樂(le) 作曲家,對於(yu) 黨(dang) 授予您的榮譽稱號,有怎樣的感受?
呂其明:特別感謝黨(dang) 中央,感謝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予我這麽(me) 高的榮譽,我真是誠惶誠恐,甚至覺得有些受之有愧。同時,也感覺到備受鼓舞,覺得這次表彰是對自己的鞭策,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裏繼續努力,分秒必爭(zheng) 地創作出更多作品,來回報黨(dang) 和人民對我的關(guan) 懷和信任。
青年呂其明(周新武1948年攝於(yu) 山東(dong) 受訪者提供)
記者:請您聊一聊當初入黨(dang) 的經曆。
呂其明:我在1945年9月1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我記得那時是在一位友人家裏,那天晚上有我們(men) 三位同誌一起入黨(dang) 。我們(men) 自己製作了一麵簡單的黨(dang) 旗,然後麵向黨(dang) 旗宣誓。
“我誌願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當時的場景現在還曆曆在目,我們(men) 三個(ge) 一起宣誓,要把我們(men) 的一切獻給黨(dang) ,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和我一起宣誓入黨(dang) 的另外兩(liang) 位同誌,在革命年代不幸去世了,我非常懷念他們(men) 。
從(cong) 入黨(dang) 的那一刻起,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和文藝觀就形成了,從(cong) 那時開始直到現在,我都以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入黨(dang) ,對我來講是意義(yi) 非凡的事。
呂其明與(yu) 《紅旗頌》(張為(wei) 民攝 受訪者提供)
記者:請您介紹下創作《紅旗頌》的曆程。
呂其明:半個(ge) 多世紀了,講到《紅旗頌》我首先要說,沒有上海之春音樂(le) 會(hui) ,沒有上海音樂(le) 界的老前輩給我的幫助與(yu) 指導,就不可能有《紅旗頌》。這個(ge) 作品是1965年創作的,當時上海之春已經到了第六屆,我記得在2月份各個(ge) 單位就已經開始把新作品報上來了。在籌備會(hui) 議上,黃貽鈞等老前輩們(men) 一起討論各個(ge) 單位的作品,大家覺得其中歌頌黨(dang) 、歌頌人民的優(you) 質作品不夠多。
討論後,大家提出應該創作一個(ge) 更加主旋律的作品。就在這時,大指揮家黃貽鈞對我說,我給你出個(ge) 題目,就叫《紅旗頌》,就由你來寫(xie) 。
我當時覺得,能為(wei) 祖國和人民寫(xie) 作是我的榮幸,也是崇高使命,可壓力著實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我陷入深深的思考。首先,我是在紅旗下長大的,是黨(dang) 把我培養(yang) 成一個(ge) 作曲家,我對黨(dang) 、對紅旗有著非常深的感情。五星紅旗是革命誌士用鮮血染紅的,上麵也有我那被叛徒出賣英勇犧牲的父親(qin) 的鮮血。這些都匯聚成為(wei) 了我寫(xie) 作《紅旗頌》的感情基礎。我要把對黨(dang) 對祖國對紅旗的熱愛,通過這個(ge) 作品表達出來。
其次,我10歲參加革命,經曆過行軍(jun) 打仗的洗禮,戰爭(zheng) 生活是很殘酷的,可對我來說也有好的一麵:嚴(yan) 苛的磨礪給了我豐(feng) 富的創作靈感。如果我是被關(guan) 在屋子裏,沒有經曆過艱苦奮鬥的歲月,是不可能寫(xie) 出《紅旗頌》的。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對我來講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理,是行動的指南。
《紅旗頌》這部作品之所以沒有被人們(men) 遺忘,幾十年來大家還在研究,還願意聽,為(wei) 什麽(me) ?我認為(wei) ,就是它激發出了國人對黨(dang) 對人民對祖國的那份赤子之情,樂(le) 曲與(yu) 聽眾(zhong) 產(chan) 生了情感共鳴。
好的作品首先要能感動作者自己,自己如果都不感動,那就不可能感動聽眾(zhong) 。
工作中的呂其明(何厚明攝 受訪者提供)
記者:對當下的文藝創作,您有哪些建議?
呂其明:事業(ye) 的發展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來的。人們(men) 的觀念在改變,我深深地感覺到,現在的青年創作者與(yu) 我們(men) 50、60年代製作人的觀念是不同的。不同,是社會(hui) 發展帶來的,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我們(men) 還用曾經的思維、手法來創作,那就過時了。
這點我深有體(ti) 會(hui) 。在50、60年代,我主要寫(xie) 戰爭(zheng) 題材、工業(ye) 題材的作品,但到了80年代國門打開了,我們(men) 創作的題材也更加多元,80年代我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廬山戀》,接下來是《城南舊事》《雷雨》《子夜》。如果我的觀念不改變,還用寫(xie) 《鐵道遊擊隊》《紅日》這樣的手法來寫(xie) 新作品,那就“驢唇不對馬嘴”了。
時代在發展,我們(men) 的觀念、思維也應該不斷發展,這是大勢所趨。我們(men) 現在年輕人所麵對的也是這個(ge) 問題。但在與(yu) 時俱進的同時,我希望今天的年輕人不要忘記革命年代保留下來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要繼承老一輩共產(chan) 黨(dang) 人身上的良好品格。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要求我們(men) 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以為(wei) 人民創作作為(wei) 主要的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之中,非常下力氣地學習(xi) 我們(men) 的民族音樂(le) 傳(chuan) 統,這些都是必修課。如果這樣做,我相信現在的年輕人一定會(hui) 青出於(yu) 藍而勝於(yu) 藍。
策劃統籌:李方舟 白冰
采訪整理:董大正
設計製作:孔鵬 薑雪 薛雙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我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新的發射工位拔地而起,助推火箭和一、二級火箭正常飛行。[詳細] -
第一報道 | 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 七年來習主席這樣領航前行
7年間,習近平主席的倡議得到了拉美國家的積極響應,中拉各領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合作格局,中拉利益融合進一步深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