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專題2021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 致敬榜樣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百歲兩院院士陸元九:把一生精力獻給祖國航天事業

發布時間:2021-07-18 22:36:00來源: 新華網

  在炮火下求學、在荊棘中拓荒,他用汗水、青春為(wei) 祖國實現火箭升空、衛星環繞、九天攬月、踏足火星的壯麗(li) 夢想貢獻了力量;至情至性,他是學生們(men) 眼中的“大先生”,更是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他的足跡訴說著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求索報國的曲折多艱,他的經曆詮釋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拳拳初心。


上世紀90年代,陸元九在北京慣導測試中心調研時在門前留影。新華社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生於(yu) 1920年的他,是29位“七一勳章”獲得者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陸元九。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ge) 慣性導航博士

  【在抗戰炮火下艱難求學】

  1920年1月9日,陸元九出生在安徽一個(ge) 書(shu) 香人家,家庭給了他良好的熏陶。


1990年,陸元九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參加國際學術會(hui) 議時留影。新華社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20世紀30年代,在抗戰的炮火下,陸元九和同學們(men) 艱難求學,經武漢、宜昌到達重慶接受大學教育,是中國本土第一批係統學習(xi) 航空技術的大學生。

  40年代中期,陸元九考取了赴美公費留學生的名額,最終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係學習(xi) 深造。

  當時,多數留學生根據國內(nei) 的學習(xi) 基礎通常選擇理論方麵的專(zhuan) 業(ye) 。但陸元九覺得既然到了美國,就要學習(xi) 一些新東(dong) 西。

  二戰後,自動控製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慣性技術已在航空和地地導彈上開始應用,但作為(wei) 導航尚處於(yu) 萌芽階段。喜歡嚐試挑戰的陸元九選擇了儀(yi) 器學,成為(wei) 著名自動控製專(zhuan) 家查爾斯·德雷珀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世界上第一個(ge) 慣性導航博士學位】

  儀(yi) 器學專(zhuan) 業(ye) ,學的是慣性導航,難度極大。聰明刻苦加上紮實的功底,讓陸元九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績,導師也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學生刮目相看。

  1949年,陸元九迎來兩(liang) 大喜事:一是獲得博士學位,二是與(yu) 留美碩士、安徽同鄉(xiang) 王煥葆喜結良緣。獲得博士學位後,29歲的他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wei) 副研究員、研究工程師,在導師的科研小組中繼續從(cong) 事研究工作。

  直到20世紀80年代,那些在出國潮中到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的年輕人還在口口相傳(chuan) :曾有一位中國人在這裏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ge) 慣性導航博士學位,他就是陸元九。

  他首次提出“回收衛星”概念、主持第一台大型精密離心機研

  【首次提出“回收衛星”概念】

  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讓久居海外的陸元九無比向往。幾經周折,陸元九一家終於(yu) 踏上了回國的輪船。


陸元九在1995年留影。新華社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當時,中國科學院正在籌建自動化所,國家分配在這方麵有專(zhuan) 長的陸元九到自動化所,任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後任副所長,參加研究所的籌建和慣性導航技術的研發。

  “要進行人造衛星自動控製的研究,而且要用控製手段回收它。”研究中,陸元九首次提出了“回收衛星”的概念。與(yu) 此同時,我國首個(ge) 探空火箭儀(yi) 器艙模型在陸元九和同事們(men) 的手中組裝出來。

  “完善一代、研製一代、探索一代”。工作中,陸元九一直倡導要跟蹤世界尖端技術。在他的帶領下,中國航天先後開展了一批預先研究課題以及各種測試設備的研製工作,為(wei) 我國慣性儀(yi) 表研製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第一台大型精密離心機也在他的主持下誕生】

  20世紀60年代初,陸元九在中科院、中國科技大學同時負責多項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ge) 小時。這期間,他還堅持撰寫(xie) 專(zhuan) 著,把自己在陀螺、慣性導航方麵的所學所用編撰成書(shu) 。

  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上冊(ce) )》出版,這是我國慣性技術方麵最早的專(zhuan) 著之一,對我國慣性技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此後,陸元九主持組建了中科院液浮慣性技術研究室並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開展了我國一係列重要科技項目的研發。在長春,我國第一台大型精密離心機也在他的主持研製下誕生。

  他推動我國慣性導航事業(ye) 跨越發展

  陸元九經常受邀參加各類評審、論文答辯等會(hui) 議,由於(yu) 個(ge) 性耿直,大家一聽陸元九要參會(hui) ,往往格外緊張。

  大家明白:“陸老要求嚴(yan) 。”這種嚴(yan) 格來自對航天產(chan) 品的負責。他常說:“我們(men) 的產(chan) 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證質量。要求嚴(yan) 格,可以進步快一點。”

  【注重人才培養(yang) 在航天專(zhuan) 家裏出了名】

  讓年輕人“進步快一點”,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業(ye) 的旗幟,是陸元九的夙願。人們(men) 評價(jia) :“陸院士注重人才培養(yang) ,在航天專(zhuan) 家裏出了名。”在陸元九關(guan) 心下,航天係統自培高學曆人才已成風尚。

  2000年以後,耄耋之年的陸元九依舊活躍在航天一線,經過幾年調研和思考,航天人才科學作風培養(yang) 係統工程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2005年,陸元九發表文章《航天人才科學作風培養(yang) 》。一代又一代航天青年才俊,在陸元九的指導下,成長為(wei) 作風優(you) 良的航天工作者。

  陸元九院士在航天時代電子公司激光陀螺實驗室與(yu) 同事探討問題(2006年攝)。新華社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陸元九一生簡樸,卻捐出自己的大筆積蓄,資助科學研究。

  陸元九的一生推動了我國慣性導航事業(ye) 的跨越發展,也培養(yang) 了一大批領軍(jun) 人才。在他90歲生日時,學生們(men) 專(zhuan) 門發賀信寫(xie) 道:“盡管我們(men) 現在都已年過古稀,但我們(men) 多想再在教室裏聽您講述各種‘原理’。”

  【把創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

  “我國航天事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到強,每一步前行都離不開黨(dang) 的領導和支持。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很榮幸獲得了‘七一勳章’,這不僅(jin) 是我個(ge) 人的榮譽,更是全體(ti) 航天工作者的榮譽。”陸元九說。

  不久前,在陸元九曾經工作過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一場名為(wei) 《感動我們(men) 》的頒獎典禮在北京東(dong) 高地隆重舉(ju) 行,以表彰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凡貢獻的航天人。

  他們(men) 中,有改變半個(ge) 多世紀的火箭彈性載荷設計方法的青年設計師曾耀祥;還有和陸元九一樣留學歸國後攻克世界難題的複合材料專(zhuan) 家李軍(jun) 平……


1995年,陸元九與(yu) 夫人在家中。新華社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作為(wei) 新一代航天人,他們(men) 用實際行動接過以陸元九院士為(wei) 代表的老一輩航天專(zhuan) 家的接力棒,越過艱難險阻,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們(men) ,把創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科技報國,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我們(men) 偉(wei) 大的國家和民族。”陸元九動情地說。

(責編: 蘇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