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社區工作者林丹:赤誠丹心隻為民
“軍(jun) 門社區是個(ge) 大家庭,為(wei) 家人工作,無論多忙、多累,我都願意,也不覺得疲倦。”這是“七一勳章”獲得者、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dong) 街街道軍(jun) 門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林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社區工作者不是官,是居民群眾(zhong) 的服務員。”紮根社區40多年來,林丹始終牢記初心使命,腳踏實地做好社區每一項工作。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她不斷創新社區治理模式,設立“居民懇談日”“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等,把黨(dang) 的工作做到群眾(zhong) 心坎上。
愛民為(wei) 民,當好群眾(zhong) 服務員
這是“七一勳章”獲得者林丹(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因為(wei) 熱愛,所以堅持】
軍(jun) 門社區地處福州市鼓樓區繁華地段,擁有居民約3500戶,人口超1.3萬(wan) 人,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明星社區、和諧社區。昔日的軍(jun) 門社區,是牆壁褙著報紙的木屋區,如今已變成信息化管理的現代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少兒(er) 托管中心、社區辦事廳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上世紀70年代初,林丹與(yu) 社區就已結下緣分。1972年,林丹作為(wei) 返鄉(xiang) 知青回城待業(ye) 。這年夏天,居委會(hui) 主任邀請24歲的她到居委會(hui) 幫幫忙。誰知這一“幫”,就是幾十年。
40多年來,林丹每天走街串巷,傾(qing) 聽家長裏短,記下居民們(men) 最關(guan) 心的難事、雜事、煩心事,想方設法幫助解決(jue) 。林丹說:“社區都是‘婆婆媽媽’的事,忙到現在,自己都成了‘老婆婆’。”
多年來,多家單位先後向林丹伸出“橄欖枝”,但都被她拒絕了。“我熱愛社區工作,不舍得離開。”林丹說。
【腳踏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把社區當成家,把居民的難事、煩心事當成自己的事。”林丹經常這麽(me) 說,也一直這麽(me) 做。
因先天殘疾,社區居民李星長期找不到穩定的工作。得知李星的家庭狀況後,林丹主動找上門,不僅(jin) 幫他們(men) 申領了低保,還積極幫助介紹工作。很快,李星就在一家維修服務中心找到了工作,生活也逐漸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情在軍(jun) 門社區還有很多:
年過八旬的孤寡老人吳老太無依無靠,林丹就當起她的“女兒(er) ”,長年累月照顧老人的日常起居,老人去世後又幫忙料理後事;社區青年小王入獄服刑期間,母親(qin) 病逝,租住的房屋被房東(dong) 收回,刑滿釋放後,林丹將無家可歸的小王領回家,幫忙介紹工作,讓他感受到家的溫暖……
多年來,林丹為(wei) 社區居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實事。軍(jun) 門社區的居民們(men) 常說: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會(hui) 有林丹的身影。
話有處說事有人辦 做群眾(zhong) 貼心人
這是林丹肖像(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居民懇談日”談出基層治理新氣象】
社區治理好不好,群眾(zhong) 最有發言權。在軍(jun) 門社區,有一個(ge) 讓群眾(zhong) 暢所欲言的平台——每月10日舉(ju) 行的“居民懇談日”。這是林丹為(wei) 了暢通居民訴求渠道而設立的。每到懇談日,林丹都會(hui) 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居民群眾(zhong) 等,共同協商討論社區治理問題。
7月10日一大早,軍(jun) 門社區的會(hui) 議室裏,坐滿了社區居民代表,時不時傳(chuan) 出熱烈的討論聲、爽朗的笑聲。
“懇談日幫助群眾(zhong) 解決(jue) 了不少煩心事!”多次參加活動的軍(jun) 門社區居民林斯文說,大家提出的問題件件有回音,他們(men) 對解決(jue) 結果很滿意。“如今,‘居民懇談日’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傳(chuan) 統,群眾(zhong) 對社區更加信任了,大家都是‘有事找社區’。”
林丹介紹,自2014年底設立以來,“居民懇談日”共收集整理群眾(zhong) 意見2954條,當場解決(jue) 的2838條,及時向相關(guan) 部門反映上報協調解決(jue) 問題超百件。
【關(guan) 愛“一老一少”解決(jue) 群眾(zhong) 後顧之憂】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wan) 戶。如何讓群眾(zhong) 感覺更平安、更幸福?林丹在服務好“一老一少”上下足了功夫。
“這裏吃喝不愁,連午休的床鋪都有,真是太貼心了。”每天一早,86歲的社區居民徐佩英都會(hui) 準時出現在軍(jun) 門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以前子女上班,自己在家冷冷清清。來到這裏有很多伴兒(er) ,可以健身、看書(shu) 、聽戲,日子過得很充實。”
徐佩英的幸福感,源於(yu) 軍(jun) 門社區針對老年人提供的溫馨服務。據了解,在軍(jun) 門社區,70周歲以上老人超過1000人,為(wei) 更好滿足群眾(zhong) 居家養(yang) 老需求,社區還與(yu) 專(zhuan) 業(ye) 化的養(yang) 老服務機構合作,為(wei) 社區老年人提供機構照料、社區照料、居家護理等綜合性服務。
服務好“一老”的同時,林丹還為(wei) “一少”多方奔走。針對雙職工家庭普遍麵臨(lin) 的“孩子放學無處可去”難題,林丹將社區“四點鍾”學校改造升級為(wei) 福州市首家公辦托管中心“陽光朵朵”,幫助家長們(men) 解決(jue) 了後顧之憂。
把黨(dang) 的工作做到群眾(zhong) 心坎上
林丹(右)和軍(jun) 門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謝榕在社區檢查景觀綠植等工作(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chuan) 攝
【黨(dang) 建為(wei) 引領創新社區治理模式】
在林丹看來,要把社區建設得更好,必須讓居民們(men) 都行動起來。“要想讓居民們(men) 都以主人翁的姿態為(wei) 社區建設貢獻力量,黨(dang) 員首先要站出來。”
強化社區黨(dang) 組織領導作用,建設社區工作者、黨(dang) 員和誌願者3支隊伍,建立健全共同參與(yu) 組織、民主管理監督、基本建設保障、長效服務群眾(zhong) 、黨(dang) 建責任落實5項機製……為(wei) 更好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林丹在軍(jun) 門社區推行“135”社區黨(dang) 建工作模式,隨後得到多個(ge) 國家部委肯定並向全國推廣。
林丹(左一)在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向徐佩英老人了解飲食健康情況(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chuan) 攝
以數字中國建設峰會(hui) 為(wei) 契機,探索試點智慧社區建設,搭建“智慧社區信息化平台”,在社區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服務……近年來,為(wei) 讓群眾(zhong) 生活和辦事更方便,林丹又帶領軍(jun) 門社區在治理創新方麵頻頻發力。
軍(jun) 門社區居委會(hui) 副主任餘(yu) 曉容說,在林丹的帶動下,社區黨(dang) 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提升,很多難題迎刃而解。不久前,南營小區準備安裝汽車充電樁,但因一些居民不理解而受阻。這時,南營小區的黨(dang) 員居民許德榮站了出來:“這是為(wei) 居民提供便利的好事,我願意讓出家門口的位置,先裝上充電樁。”有了黨(dang) 員帶頭,項目很快順利推進。
【舍小家為(wei) 大家無怨無悔】
在林丹的帶領下,軍(jun) 門社區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全國文明單位”等多項榮譽。林丹也先後獲得“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全國優(you) 秀社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回顧40多年的社區工作生涯,林丹盡心盡力、無怨無悔。“家人的支持是我堅強的後盾,讓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林丹來到軍(jun) 門社區“陽光朵朵”少兒(er) 托管中心看望放學後在這裏托管的小朋友(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chuan) 攝
與(yu) 林丹共事多年的軍(jun) 門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謝榕說:“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林丹書(shu) 記對待工作依舊滿懷激情,她身上的那股拚勁、韌勁令人欽佩,我們(men) 要努力成為(wei) ‘林丹式’社區工作者。”
社區工作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林丹說:“我是一名黨(dang) 員,隻要大家需要我,我會(hui) 一直努力做好社區工作,做好人民群眾(zhong) 的服務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百歲兩院院士陸元九:把一生精力獻給祖國航天事業
生於1920年的他,是29位“七一勳章”獲得者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陸元九。[詳細]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百歲兩院院士陸元九:把一生精力獻給祖國航天事業
40年代中期,陸元九考取了赴美公費留學生的名額,最終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係學習深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