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中的儒家理想倫理人格
演講人:吳中勝 演講地點:贛州市社科界講座 演講時間:2023年5月
北宋文豪蘇軾曾經提出過一個(ge) 問題:“古今詩人眾(zhong) 矣,而杜子美為(wei) 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嚐忘君也歟?”(《王定國詩敘》)蘇軾認為(wei) ,自古以來詩人以杜甫為(wei) 第一,是因為(wei) 杜甫自己饑寒交迫,且一生不受重用,卻“一飯未嚐忘君”,始終憂國憂民。杜甫之所以被稱為(wei) “詩聖”,除了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高超詩藝外,跟他“民胞物與(yu) ”的仁者情懷也有密切關(guan) 係。清代潘德與(yu) 說:“子美之於(yu) 五倫(lun) ,皆極肫摯鬼神,不獨一飯不忘君已也。”(《養(yang) 一齋詩話》卷二)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就是“重倫(lun) 理”,這是一種以古代倫(lun) 常關(guan) 係為(wei) 中心,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倫(lun) 理道德型文化。古代儒家的理想人格帶有強烈的倫(lun) 理色彩,我們(men) 可以稱之為(wei) 理想倫(lun) 理人格。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儒家所提倡的理想倫(lun) 理人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價(jia) 值體(ti) 係,包括個(ge) 人倫(lun) 理、家庭倫(lun) 理、國家倫(lun) 理乃至天人合一的宇宙倫(lun) 理。杜甫從(cong) 小就受到儒家倫(lun) 理思想的影響,而這種理想倫(lun) 理人格也因此體(ti) 現在他的詩作中。
“胸次隘宇宙”
《孟子·盡心章句上》有雲(yun) :“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愛物”即對萬(wan) 物持憐愛之心,杜甫也受到孟子“愛物”思想的影響,對世間生命持一顆憐憫之心,在詩作中把古代儒家的“愛物”情懷發揮得淋漓盡致。
詩人馮(feng) 至評論說:“杜甫,這個(ge) 歌頌了人間與(yu) 自然界許多壯美事物的詩人,生物中除卻馬和鷹外,在他詩裏占有重要位置的就要算想像中的鳳凰了。”(《杜甫傳(chuan) 》)杜甫《壯遊》詩中說,他七歲時“開口詠鳳凰”。他在《房兵曹胡馬》《天育驃騎歌》中欣賞馬的矯健,“竹披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矯矯龍性含變化,卓立天骨森開張”。他在《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中描寫(xie) 大鵬展翅:“霜蹄千裏駿,風翮九霄鵬。”又在《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中欣賞鷹隼的迅猛:“鷹隼亦屈猛。”杜甫對鳳凰、馬、鷹等的描寫(xie) ,體(ti) 現了“鯨魚碧海”式的壯美。
《義(yi) 鶻》一詩中,杜甫寫(xie) 雄鷹報複白蛇吞噬幼子之仇:“其父從(cong) 西歸,翻身入長煙。斯須領健鶻,痛憤寄所宣。鬥上捩孤影,噭哮來九天。修鱗脫遠枝,巨顙坼老拳。高空得蹭蹬,短草辭蜿蜒。折尾能一掉,飽腸皆已穿。生雖滅眾(zhong) 雛,死亦垂千年。物情有報複,快意貴目前。”白蛇吞噬幼鷹,雌鷹隻能“鳴辛酸”,雄鷹則憤怒複仇。在杜甫看來,鳥獸(shou) 也有快意恩仇的“物情”,這是以人間倫(lun) 理道德之同理心視之,是其愛物仁心的生動體(ti) 現。
杜甫還特別關(guan) 注自然生態和一些細物的描寫(xie) 。杜甫喜歡“麋鹿遊”“春草鹿呦呦”(《題張氏隱居二首》)“森木亂(luan) 鳴蟬”(《與(yu) 任城許主簿遊南池》)“震雷翻幕燕,驟雨落河魚”(《對雨書(shu) 懷走邀許主簿》)的自然原生態。他留意花草鳥魚的勃勃生機:“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夜宴左氏莊》)“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雜花分戶映,嬌燕入簾回。”(《李監宅二首》)“鼉吼風奔浪,魚跳日映山。”(《暫如臨(lin) 邑,至 山湖亭,奉懷李員外,率爾成興(xing) 》)他向往眾(zhong) 生自由自在地生存:“白鷗沒浩蕩,萬(wan) 裏誰能馴?”(《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蛺蝶飛來黃鸝語。”(《白絲(si) 行》)“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wan) 點正愁人。”(《曲江二首》其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曲江二首》其二)“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曲江對酒》)“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曲江對雨》)“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詩人敏銳捕捉自然生命的細微變化:“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陪鄭廣文遊何將軍(jun) 山林十首》其五)“雨瀉暮簷竹,風吹青井芹。”(《大雲(yun) 寺讚公房四首》其二)“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奉答岑參補闕見贈》)等。
公元760年,杜甫來到成都,馮(feng) 至對此評論說:“他親(qin) 身經曆了許多年的饑寒,如今暫得休息,於(yu) 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羨慕。他在這時期內(nei) 寫(xie) 了不少歌詠自然的詩。他所歌詠的,鳥類中有鷺鶿、燕……昆蟲中有蝴蝶、蜻蜓、蜂、蟻;花木中有丁香、麗(li) 春……他運用了‘小’‘輕’‘細’和‘香’‘嫩’和‘新’以及‘淨’‘弱’‘微’‘清’‘幽’……那些字來形容它們(men) 。”(《杜甫傳(chuan) 》)如:“見輕吹鳥毳,隨意數花須。細草偏稱坐,香醪懶再沽。”(《陪李金吾花下飲》)“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城西陂泛舟》)“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田舍》)“細雨魚兒(er) 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雲(yun) 掩初弦月,香傳(chuan) 小樹花。”(《遣意》)等。馮(feng) 至說:“我們(men) 讀著這些詩句,好像聽田園交響樂(le) ,有時到了極細微極輕盈的段落。”(《杜甫傳(chuan) 》)
在杜甫看來,花鳥有意,草木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後遊》)“花遠重重樹,雲(yun) 輕處處山。”[《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得山字)》]“青青竹筍迎船出,日日江魚入饌來。”(《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放船》)“含風翠璧孤雲(yun) 細,背日丹楓萬(wan) 木稠。”(《涪城縣香積寺官閣》)“高秋總饋貧人實,來歲還舒滿眼花。”(《題桃樹》)花鳥草木似乎懂得人類的心理,主動與(yu) 人互動起來。特別是“出”“來”“含”“背”“饋”等字眼的運用,更是把花鳥草木寫(xie) 得富於(yu) 情感了。“草芽既青出,蜂聲亦暖遊。”(《晦日尋崔戢李封》)形容“蜂聲”竟用“暖”字,這是調動起了人的全部感覺器官。讓我們(men) 想起南朝劉勰所說的人與(yu) 自然萬(wan) 物之間是“情往似贈,興(xing) 來如答”(《文心雕龍·物色篇》)的互動關(guan) 係。如果說,杜甫寫(xie) 馬、鷹、鳳凰,是“鯨魚碧海”式的壯美,那麽(me) ,他對花鳥草木的細微觀察和抒寫(xie) ,則是“翡翠蘭(lan) 苕”式的柔美了。王國維說:“詞人之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遊詞也。”(《人間詞話》)杜甫也是以詩人的“忠實之意”對待一草一木的。
陸遊《讀杜詩》評杜甫:“看渠胸次隘宇宙。”(《劍南詩稿》卷三十三)杜甫詩中體(ti) 現的對於(yu) 自然物性無限的關(guan) 懷熱愛和同情悲憫,符合儒家所說的“體(ti) 仁萬(wan) 物”的宇宙倫(lun) 理。正是因為(wei) 有這樣一種人格境界,杜甫的詩才會(hui) 如此動人、如此有感召力,千年之後仍然熠熠生輝。
“一飲一食,未嚐忘君”
東(dong) 坡先生曾說:“杜子美在窮困之中,一飲一食,未嚐忘君,詩人以來,一人而已。”(《與(yu) 王定國四十一首》)杜甫詩作中的忠君愛國思想體(ti) 現得非常充分。古人囿於(yu) 曆史局限性,在其封建時代背景下的認知中,君主和國家是具有同構性的。杜甫出生於(yu) 一個(ge) 封建官宦家庭,青年時期他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yu) 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理想。在儒家所倡導的古代倫(lun) 理中,輔佐君王、當良臣輔弼,是知識分子的理想,在杜甫心中是積極入世的信念。杜甫對諸葛亮的紀念,也是他許身家國心誌的自然流露:“三顧頻煩天下計,兩(liang) 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明代王嗣奭對杜甫的理想和抱負評價(jia) 說:“至於(yu) ‘致君堯舜,再淳風俗’,真有此稷、契之比,非口給語。”認為(wei) 杜甫此言是發自內(nei) 心的真心話,而非誇口空談。
《新唐書(shu) 》評杜甫“數嚐寇亂(luan) ,挺節無所汙”。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jun) 攻陷,杜甫在安頓好妻兒(er) 後,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唐朝廷所在的鳳翔。“霧樹行相引,連山望忽開。所親(qin) 驚老瘦,辛苦賊中來。”“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喜達行在所三首》)清代張上若雲(yun) :“三首艱難之情,忠愛之念,一一寫(xie) 出,讀之惻惻動人。”當得知前線傳(chuan) 來捷報時,他寫(xie) 道:“劍外忽傳(chuan) 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shu) 喜若狂。”(《聞官軍(jun) 收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於(yu) 言表。當杜甫流落夔州偶食異味時,還想到“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槐葉冷淘》)。
“窮年憂黎元”
杜甫在自己捉襟見肘、狼狽不堪的時候,仍然惦念的是黎民百姓,“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nei) 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對老百姓愛得深沉。為(wei) 了天下寒士免於(yu) 饑寒,他在風雨中呼喊:“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wei) 秋風所破歌》)
當連日淫雨時,杜甫擔心百姓的收成:“籲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雲(yun) 師?疇能補天漏。”(《九日寄岑參》)“今秋乃淫雨,仲月來寒風。群木水光下,萬(wan) 象雲(yun) 氣中。”(《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在艱難行路中遇到大水時,杜甫想到的是:“應沉數州沒,如聽萬(wan) 室哭。”(《三川觀水漲二十韻》)想到多年來的社會(hui) 動蕩時,他寫(xie) 下“喪(sang) 亂(luan) 死多門”(《白馬》)慘痛詩句;萬(wan) 千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呼號呐喊:“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兵車行》)“亂(luan) 世誅求急,黎民糠籺窄。飽食複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驅豎子摘蒼耳》)杜甫心中有百姓,他身上所具有的仁者情懷在他所處的那個(ge) 時代顯得彌足珍貴。他把對百姓深厚的感情寄托在了詩歌上,在他的詩歌作品中我們(men) 看到了他悲天憫人的仁者情懷。潘德輿評論說:“杜詩者,猶人人心中自有之詩也。”(《養(yang) 一齋詩話》卷一)杜甫身上的這種仁者情懷,讓他超越時代,成為(wei) 後世推崇的人格典範。
“淨洗甲兵長不用”
杜甫的一生顛沛流離、命途多舛,經曆過“安史之亂(luan) ”的他,更清楚社會(hui) 的黑暗、人民的苦難,於(yu) 是,希冀和平成為(wei) 杜甫詩中執著的夢。
《兵車行》中“牽衣頓足”的畫麵和“哭聲上雲(yun) 霄”的情形,形象地揭示了戰爭(zheng) 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君不聞漢家山東(dong) 二百州,千村萬(wan) 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mu) 無東(dong) 西。”一聲聲“君不聞”“君不見”就是人們(men) 對戰爭(zheng) 的厭惡與(yu) 控訴。
杜甫在作品中常常寫(xie) 到“哭”:“少陵野老吞聲哭”(《哀江頭》)“野哭幾家聞戰伐”(《閣夜》),杜甫的詩作是為(wei) 那時的百姓而哭,為(wei) 那個(ge) 時代而哭。《石壕吏》中描述的白發人送黑發人之事,人間悲劇真實地發生在詩人身邊,馮(feng) 至稱這首詩是“三吏三別”六首詩中“最富有戲劇性的一首”。(《杜甫傳(chuan) 》)杜甫以他親(qin) 身的經曆記述他的所見所聞:“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shu) 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cong) 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yu) 老翁別。”《石壕吏》以詩人的親(qin) 見親(qin) 聞為(wei) 線索,以時間為(wei) 順序,扣住“暮”“夜”“夜久”“天明”幾個(ge) 時間點,一步步深入,整個(ge) 故事有開頭、發展、高潮、結局。詩的一頭一尾是敘事,中間是對話,巧妙地借老婦之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杜甫的情懷則在字裏行間流淌。“安得附書(shu) 與(yu) 我軍(jun) ,忍待明年莫倉(cang) 卒?”(《悲青阪》)“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洗兵馬》)杜甫在詩作中多次用“安得”一詞,充分表明他對天下太平的渴望,他又在詩作中多次叩天問地:“喪(sang) 亂(luan) 幾時休?”(《晚行口號》)“洶洶人寰猶不定,時時戰鬥欲何須。”(《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其一)“胡虜何曾盛,幹戈不肯休。”(《複愁十二首》其六)正是因為(wei) 耳聞目睹戰亂(luan) 之苦,杜甫在有些詩句中表達了修文偃武的思想:“鳴玉鏘金盡正臣,修文偃武不無人。”(《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其五)“大君先息戰,歸馬華山陽。”(《有感五首》其二)“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有感五首》其三)等。
“月是故鄉(xiang) 明”
戰亂(luan) 年代,杜甫與(yu) 親(qin) 人經常天各一方,杜甫時時牽掛遠方的親(qin) 人。“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春望》)對於(yu) 家庭的關(guan) 注,對家鄉(xiang) 的關(guan) 切,亦是杜甫詩作的重要題材。
杜甫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孫,他的祖父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杜審言。杜甫寫(xie) 過一篇《祭遠祖當陽君文》,表示自己“不敢忘本,不敢違仁”。對於(yu) 祖父杜審言,杜甫以“吾祖師冠古”(《贈蜀僧閭丘師兄》)而自豪,並且他教導兒(er) 子宗武時說:“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杜甫在家中排行第二,胞兄夭折,其他的弟弟妹妹都是繼母所生。適逢戰亂(luan) ,一家人常常不得相見,杜甫漂泊在外期間,寫(xie) 了許多思念弟妹的詩篇,如困守長安時常懷念遠在鍾離(安徽鳳陽附近)的韋氏妹、滯留平陰(在山東(dong) )的弟弟。而一旦獲得弟妺們(men) 的消息時,杜甫的百感交集就充盈於(yu) 詩作中:“近有平陰信,遙憐舍弟存。”“浪傳(chuan) 烏(wu) 鵲喜,深負鶺鴒詩。生理何顏麵,憂端且歲時。”(《得舍弟消息二首》)“露從(cong) 今夜白,月是故鄉(xiang) 明”(《月夜憶舍弟》)道出了天涯遊子的心聲。“直為(wei) 心厄苦,久念與(yu) 存亡。”(《得舍弟消息》)“我今日夜憂,諸弟各異方。不知死與(yu) 生,何況道路長。避寇一分散,饑寒永相望。豈無柴門歸?欲出畏虎狼。仰看雲(yun) 中雁,禽鳥亦有行。”(《遣興(xing) 五首》)正如清人邵子湘所說:“憶弟諸作,全是一片真氣流注。”
杜甫對於(yu) 子女更是舐犢情深,“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秋雨歎三首》),感歎的是孩童無憂無慮的天真爛漫。詩人從(cong) 京城回奉先家裏,“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所愧為(wei) 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由此陷入深深自責中。杜甫與(yu) 幼子分別日久,會(hui) 寫(xie) 詩抒發想念之情:“別離驚節換,聰慧與(yu) 誰論。”(《憶幼子》)“去年潼關(guan) 破,妻子隔絕久。”“自寄一封書(shu) ,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述懷》)而當詩人得知家裏情況後,又一一念叨:“去憑遊客寄,來為(wei) 附家書(shu) 。今日知消息,他鄉(xiang) 且舊居。熊兒(er) 幸無恙,驥子最憐渠。”(《得家書(shu) 》)慈父之心腸,溢於(yu) 言表。“嬌兒(er) 不離膝,畏我複卻去。”(《羌村三首》其二)杜甫在《北征》詩中描寫(xie) 父子團聚見麵時的場景:“平生所嬌兒(er) ,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麵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liang) 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裋褐。”我們(men) 從(cong) 中看到的,是一個(ge) 對孩子關(guan) 懷、憐惜、疼愛的父親(qin) 。公元756年安史叛軍(jun) 攻占潼關(guan) ,杜甫在倉(cang) 促中開始流亡生活。他與(yu) 妻子會(hui) 合,夜半經過白水東(dong) 北六十裏的彭衙故城,月照荒山,女兒(er) 餓得不斷啼哭,小兒(er) 采摘路邊的苦李充饑:“癡女饑咬我,啼畏虎狼聞。懷中掩其口,反側(ce) 聲愈嗔。小兒(er) 強解事,故索苦李餐。”(《彭衙行》)
杜甫的妻子是司農(nong) 少卿楊怡之女。兩(liang) 人伉儷(li) 情深,夫妻分離期間杜甫寫(xie) 過不少懷念妻子的詩,如:“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一百五日夜對月》)詩人感慨,天上的牛郎織女尚且能定期相見,人間的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能在一起呢?杜甫懷念妻子的諸詩中,《月夜》最讓人動容:“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er) 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yun) 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詩人不直接寫(xie) 自己漂泊在外思念家人,反倒設想妻子在思念自己,從(cong) 藝術手法來說,這是“詩情從(cong) 對麵飛來”。《杜詩鏡銓》引王右仲評:“公本思家,反想家人思己,已進一層。至念及兒(er) 女之不能思,又進一層。五六語麗(li) 而情更悲。末想到聚首時對月舒愁之狀,詞旨婉切。公之篤於(yu) 伉儷(li) 如此。”杜甫對於(yu) 妻子情深意篤,為(wei) 古今共識。而到了夫妻久別重逢後,詩人對妻子滿懷關(guan) 切:“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羌村三首》其一),“瘦妻麵複光”(《北征》)。漂泊不定時,有“歎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飛仙閣》),敘家庭之樂(le) ,有“老妻畫紙為(wei) 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江村》)。杜甫在這些詩歌中傾(qing) 注了對妻子或思念,或愧疚,或憐惜的充沛感情。
清人管世銘說:“少陵一生,篤於(yu) 倫(lun) 誼:‘夢中吾見弟,書(shu) 到汝為(wei) 人’,同氣之愛也;‘香霧雲(yun) 鬟濕,清輝玉臂寒’,伉麗(li) 之情也;‘世亂(luan) 憐渠小,家貧仰母慈’,父子之恩也;‘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yi) 陳’‘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盡哀知有日,為(wei) 客恐長休’,友朋之誼也。”(《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五律凡例》)
“人生交契無老少”
杜甫在《徒步歸行》中說:“人生交契無老少,論心何必先同調。”杜甫交友廣泛,無關(guan) 年齡、地位,無論窮達,隻要誌趣相投,詩人都能與(yu) 他們(men) 成為(wei) 朋友。
杜甫少年時就廣泛結交文壇:“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李邕求識麵,王翰願卜鄰。”(《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在杜甫與(yu) 同時代詩人的交往中,最令後人注意的是李白。資料中記載李、杜生平有兩(liang) 次見麵,一次是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夏,33歲的杜甫在洛陽遇到剛被“賜金放還”年長11歲的李白,兩(liang) 人可以說是“忘年交”。此時的李白早已是名滿朝野的詩仙,而杜甫最好的詩還沒有出來。兩(liang) 位偉(wei) 大詩人的不期而遇,這的確是值得“大書(shu) 而特書(shu) ”的文學盛事。其間,李白對杜甫應該會(hui) 有一些評價(jia) ,但目前所知文獻並沒有更為(wei) 詳細的描述。第二次見麵是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在山東(dong) 任城(今山東(dong) 濟寧),杜甫在《與(yu) 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中表達了兩(liang) 人的友誼,也寫(xie) 到兩(liang) 人相處的一些生活片段:“餘(yu) 亦東(dong) 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如兄弟般早晚在一起,可見兩(liang) 人相見相處的愉悅和情誼的真誠。對於(yu) 李杜之交,詩人聞一多曾評論說:“假如關(guan) 於(yu) 這件事,我們(men) 能發現到一些翔實的材料,那該是文學史裏多麽(me) 浪漫的一段掌故!可惜關(guan) 於(yu) 李、杜初次的邂逅,我們(men) 知道的一成,不知道的九成。”(《唐詩雜論》)馮(feng) 至說:“這兩(liang) 個(ge) 唐代最偉(wei) 大的詩人的會(hui) 合與(yu) 此後結成的友情成為(wei) 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杜甫傳(chuan) 》)杜甫對李白情誼深厚,堅信李白的才情:“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時時關(guan) 注李白的行蹤:“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贈李白》)常常盼著能與(yu) 李白再相見,一起飲酒論文:“何時一樽酒,重與(yu) 細論文。”(《春日憶李白》)
杜甫與(yu) 高適、岑參、鄭虔、蘇源明都是好朋友。公元752年秋,杜甫和高適、岑參三人偕儲(chu) 光羲、薛據同登慈恩塔,每個(ge) 人都作了詩。杜甫常與(yu) 鄭虔買(mai) 酒痛飲:“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醉時歌》)蘇源明、鄭虔在公元764年先後離世,杜甫作詩哀吊他們(men) :“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yu) 蘇。”“豪俊何人在?文章掃地無。”(《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杜甫真誠對待朋友,也得到了朋友的真誠對待。“蘇侯得數過,歡喜每傾(qing) 倒。也複可憐人,呼兒(er) 具梨棗。濁醪必在眼,盡醉攄懷抱。”(《雨過蘇端》)公元756年,杜甫一家逃難到離鄜州不遠的同家窪。友人孫宰住在這裏,傍晚時分敲開孫宰的家門,主人看到杜甫一家狼狽不堪的情狀,立刻燒水給行人洗腳,準備好豐(feng) 富的晚餐:“故人有孫宰,高義(yi) 薄曾雲(yun) 。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從(cong) 此出妻拏,相視涕闌幹。眾(zhong) 雛爛熳睡,喚起霑盤餐。誓將與(yu) 夫子,永結為(wei) 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歡。”(《彭衙行》)詩人與(yu) 衛處士二十年後再見麵,也是一派溫暖人心的場景:“昔別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兒(er) 女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hui) 麵難,一舉(ju) 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贈衛八處士》)友誼情深不因歲月流逝而改變,張上若曰:“全詩無句不關(guan) 人情之至。”
在鄰裏關(guan) 係方麵,杜甫與(yu) 鄰居相處得很好:“傍舍頗淳樸,所須亦易求。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牆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夏日李公見訪》)妻子和兒(er) 女寄居羌村,詩人回家探親(qin) ,街坊鄰居非常熱情,手裏拎著東(dong) 西來歡迎他。“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qing) 榼濁複清。”杜甫感動得為(wei) 之作歌:“請為(wei) 父老歌,艱難愧深情。”(《羌村三首》其三)。杜甫是一個(ge) 喜歡把生活化成詩歌的人,後世的我們(men) 得以從(cong) 詩作中可以看到他與(yu) 鄉(xiang) 親(qin) 鄰裏的關(guan) 係融洽、感情真誠。“田父要皆去,鄰家鬧不違。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寒食》)“鄰裏喜我歸,沽酒攜胡蘆。”(《草堂》)
杜甫詩的倫(lun) 理維度,涉及天地宇宙、家國君民、親(qin) 朋鄉(xiang) 鄰、個(ge) 體(ti) 身心,可謂至寬廣、至深厚。正如王國維所言:“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yu) 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wei) 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wei) 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文學小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