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未成年人代打市場調查 有初中生在電競室從事代打遊戲工作

發布時間:2023-07-14 09:54:00來源: 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韓丹東(dong)

  □ 本報實習(xi) 生 陳昊錚

  暑假來臨(lin) ,不少未成年人開始過起打遊戲的癮。在他們(men) 當中,有些遊戲水平頗高的未成年人被稱為(wei) “大神”,在受到不少玩家“膜拜”的同時,也開啟了“賺錢”之路——他們(men) 會(hui) 收到代打遊戲機構或個(ge) 人拋出的“橄欖枝”,受邀代打遊戲並收取報酬。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未成年人深陷其中,甚至有些未成年人不惜因此荒廢學業(ye) ,“專(zhuan) 職”從(cong) 事遊戲代打工作。

  近年來,相關(guan)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政策不斷推出,比如對未成年人打遊戲時長進行了限製,但未成年人通過代打方式重啟遊戲“播放鍵”。那麽(me) ,未成年人代打市場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會(hui) 受到哪些影響?對此,《法治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代打遊戲還能賺錢

  扭曲未成年人三觀

  “接代打(遊戲)單子,不然明天吃不上飯了。”網友“雙雙”在某社交平台上多次發信息稱。

  記者聯係上“雙雙”得知,其是一名女生,今年9月份上初二。由於(yu) 家庭原因,她早早被送到親(qin) 戚家借宿。平時親(qin) 戚和父母並不怎麽(me) 管教她,她每天都能接觸到電子設備,但還是覺得孤獨和煩悶。為(wei) 了排解煩悶,她下載了許多遊戲,還結識了許多一起玩遊戲的網友,加入了一些遊戲交流群。

  在遊戲交流群中,“雙雙”可以無所顧忌地發言,和網友聊遊戲技巧。由於(yu) 能夠長時間打遊戲,她的遊戲水平和等級一直遙遙領先於(yu) 群友,不少群友向她請教打遊戲經驗。

  今年2月,一位群友找到“雙雙”說,自己因為(wei) 學業(ye) 壓力過大,沒辦法每天上線完成遊戲任務,想拜托“雙雙”幫其完成任務,並承諾支付報酬。

  看到有錢可賺,雙雙欣然應允,馬上幫這名群友完成了遊戲任務。憑借效率高、收費低的優(you) 勢,“雙雙”很快接到了其他群友的代打遊戲請求,“專(zhuan) 業(ye) 代打”的名號逐漸在群中傳(chuan) 開。

  可好景不長,“雙雙”因為(wei) 打遊戲時間過長,學習(xi) 成績一塌糊塗,經常被老師拉去單獨談話。但她對老師的批評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回家後仍是將書(shu) 包一扔,熟練地啟動電腦開始打遊戲。

  親(qin) 戚和父母很快發現了她的異常情況,詢問後得知“雙雙”在幫別人打遊戲,勸她好好讀書(shu) ,掙錢是以後的事。但“雙雙”認為(wei) ,自己喜歡打遊戲,還能通過打遊戲掙點外快挺好。

  無奈之下,親(qin) 戚和父母斷掉家中WiFi。

  沒WiFi上網打遊戲怎麽(me) 辦?“雙雙”決(jue) 定使用手機流量上網打遊戲,為(wei) 了購買(mai) 流量包和用於(yu) 日常花銷,她隻能尋求更多的代打遊戲單子,於(yu) 是就出現了“雙雙”在群裏打廣告的一幕。

  今年16歲的廣東(dong) 東(dong) 莞網友蔡華(化名)由於(yu) 覺得父母每個(ge) 月給的生活費較少,也經常在空閑時從(cong) 事代打遊戲業(ye) 務給自己掙點生活費,他的“客戶”包括同學和朋友,還有朋友介紹的網友。

  蔡華告訴記者,他代打遊戲時,經常一個(ge) 訂單需要耗費五六個(ge) 小時,因為(wei) 要在規定時間內(nei) 滿足“客戶”的要求。他代打遊戲,一般勝一局收兩(liang) 元至5元,隨著遊戲等級的提高,勝一局可以收30元。

  北京大學心理與(yu) 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分析說,未成年人通過代打遊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自尊的需求,同時也能讓他們(men) 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一定價(jia) 值,從(cong) 這種意義(yi) 上說,代打遊戲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勵作用;但代打遊戲的弊端更加明顯,代打遊戲和金錢直接掛鉤,容易扭曲未成年人的三觀,導致未成年人對事情的認知過分貨幣化。“以金錢作為(wei) 行動的內(nei) 驅力,往往難以長久維持”。

  代打遊戲成了工作

  平台機構難辭其咎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的未成年人隻是在空閑時間接單代打遊戲,但有的未成年人卻是以代打遊戲為(wei) 業(ye) 。

  廣東(dong) 汕頭網友小宇(化名)今年9月份上初三,但他對於(yu) 初二的會(hui) 考一點也不在乎,而是幻想自己能在風頭正勁的電競行業(ye) 有所作為(wei) ,他甚至將自己社交賬號的個(ge) 性簽名都改成了“網癮少年”。

  因此,今年會(hui) 考前,小宇並沒有備戰考試,而是一頭紮進遊戲裏“大殺四方”。一個(ge) 遊戲賽季剛開始,他就能輕鬆晉級。這般遊戲實力,為(wei) 他帶來了“人生第一桶金”:在其加入的遊戲戰隊裏,開始有“戰友”詢問小宇能不能幫忙打“晉級賽”,並表示願意給付一定的“勞務費”,這讓他收獲頗豐(feng) 。

  之後,在朋友的介紹下,小宇加入一個(ge) 線下電競工作室。“也不用填表,老板隻是看了看我的身份證”。就這樣,小宇在線下電競工作室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份“正經”代打遊戲工作,有需求的玩家將他們(men) 的賬號交給工作室,老板統籌後進行任務分配,每個(ge) 人需要按照約定的時間盡快完成玩家的要求。

  據小宇介紹說,工作時間一般是每天15時到次日3時。在這段時間裏,大家一般是躲在各自的床上,用工作室分配的手機開始“工作”。

  小宇的“同事”中,亦不乏剛初中畢業(ye) 的男生。

  記者調查發現,代打訂單的來源,通常包括由個(ge) 人在網絡社交群裏發布的“私單”、專(zhuan) 門的代打平台App發布的訂單,電競工作室批量發布的訂單。記者隨機加入了幾個(ge) 代打接單群,通過瀏覽賬號資料卡和網絡平台,很快能找到多個(ge) 疑似未成年人的賬號,他們(men) 在群裏不時發著“接單”信息。

  小宇向記者表示,其在工作室的“同事”,有一部分是通過社交平台跟老板取得聯係。記者隨即以“剛畢業(ye) 的初中生”的身份,向某平台App上的多個(ge) 電競工作室賬號發送私信,詢問對方是否還招人。當天即收到3個(ge) 賬號的回複,其中,隻有一個(ge) 明確回複“不收,兄弟”,另外兩(liang) 個(ge) 賬號的工作人員則開始詢問記者的遊戲水平並給出社交賬號,表現出進一步了解情況的意願。

  未成年人代打違法

  利用技術手段禁止

  未成年人是否能從(cong) 事遊戲代打並收取報酬?

  對此,重慶市雲(yun) 數協網絡空間安全產(chan) 業(ye) 中心秘書(shu) 長、泰和泰(重慶)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朱傑認為(wei) ,打遊戲本身存在一定的公平競爭(zheng) 機製,一般會(hui) 按照真實玩家的遊戲等級、技術等因素進行同水平玩家的匹配,而代打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這種公平競爭(zheng) 機製,影響了其他玩家的遊戲體(ti) 驗。同時,未成年玩家代打必然存在賬號的轉借、繞開防沉迷機製、幫助玩家作弊等行為(wei) ,違反了網絡安全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規範,擾亂(luan) 了市場秩序和社會(hui) 公共秩序。

  在朱傑看來,根據勞動法的規定,代打遊戲行為(wei) 難以作為(wei) 文藝、體(ti) 育和特種工藝的職業(ye) ,因此,代打機構雇傭(yong) 未成年人從(cong) 事代打遊戲行為(wei) ,均涉嫌違法。

  北京法政安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林麗(li) 認為(wei) ,未成年人從(cong) 事遊戲代打並賺取報酬屬於(yu) 違法行為(wei)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得從(cong) 事影響身心健康的勞動。因此,未成年人從(cong) 事遊戲代打屬於(yu) 違法行為(wei) ,不應被鼓勵或支持。

  在林麗(li) 看來,未成年人長時間的代打遊戲可能會(hui) 導致眼睛疲勞、頸椎疼痛、手腕疾病等身體(ti) 健康問題,對其身心健康會(hui) 造成不良影響。此外,代打遊戲還可能會(hui) 涉及金錢交易和非法行為(wei) ,會(hui) 對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造成影響。

  “因此,需要家長和監護人關(guan) 注,避免未成年人過度沉迷於(yu) 遊戲和從(cong) 事代打遊戲。同時,家長需要引導未成年人正確看待遊戲和金錢,提高他們(men) 的道德觀念和社會(hui) 責任感。”林麗(li) 說。

  針對未成年人參與(yu) 代打遊戲現象,有關(guan) 部門、遊戲平台該如何出手治理?

  朱傑建議,遊戲平台應當加強對異常賬號的檢測,對於(yu) 查證屬實是代打遊戲的賬號,應當予以一定期限禁玩或永久封禁。網絡監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一方麵應當指導和監督遊戲平台落實整治措施;另一方麵也應當投入力量,對代打機構進行查處。

  “教育、文化等部門、學校及未成年人父母應當加強教育宣傳(chuan) ,正確引導未成年人抵禦遊戲誘惑,防止沉迷。學校發現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應當及時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共同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和引導,幫助其恢複正常的學習(xi) 生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應當在智能終端產(chan) 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選擇適合未成年人的服務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朱傑呼籲。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姚金菊建議,在技術層麵,要在遊戲登錄前端、遊戲過程後端進行有效的用戶實名驗證,在不影響遊戲體(ti) 驗的前提下,遊戲運營商可憑借人臉識別技術等強製執行多時段驗證,通過對用戶身份信息的自動驗證,判定玩家是不是未成年人,同時也要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在操作層麵,在未嵌入人臉識別技術的遊戲注冊(ce) 端口,網絡遊戲的實名注冊(ce) 要盡量避免單一認證方式,更多使用組合認證的方式,以此保證遊戲用戶身份信息的可靠性。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