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國部署51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複工程

發布時間:2023-07-14 09:54:00來源: 法治日報

  我國統籌實施了生態保護修複重大工程。圍繞“三區四帶”統籌布局實施51個(ge)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統籌各類生態要素,以流域為(wei) 主要單元,實施係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累計完成治理麵積8000萬(wan) 畝(mu) 。

  □ 本報記者 張維

  “這片景色好美!”

  鬱鬱蔥蔥的紅樹林,隨處可見的白鷺蹁躚,陽光照耀下如同鋪滿金沙的海麵,讓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發出由衷的讚歎。這裏,就是廣東(dong) 省湛江市金牛島紅樹林片區。

  如此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觀,主要得益於(yu) 紅樹林的存在。金牛島的紅樹林麵積約104.2公頃。豐(feng) 富的紅樹林資源不僅(jin) 守護著海堤,還孕育了魚、蝦、蟹、貝等各類水產(chan) 資源,吸引多種鳥類到此棲息。

  這片紅樹林有著“國寶”之稱,必須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它,才能換來這樣的美景。這也是我國在生態保護修複方麵取得顯著成就的一個(ge) 縮影。

  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王廣華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實施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規劃,累計部署51個(ge)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其中今年新部署7個(ge) 。紮實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複工程、紅樹林保護修複專(zhuan) 項行動等,整治修複海岸線、濱海濕地,我國紅樹林麵積已達43.8萬(wan) 畝(mu) ,比21世紀初增加了約10.8萬(wan) 畝(mu) 。

  加強製度建設 修複走上正軌

  生態修複,非一日之功。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遂溪保護管理站站長陳鋒說,過去,人們(men) 對紅樹林了解少,保護意識淡薄,伐木、抽砂等行為(wei) 破壞了濕地生態,也讓紅樹林的麵積不斷萎縮。近年來,隨著積極進行保植、嚴(yan) 格的執法還有長期深入宣傳(chuan) ,再加上營造修複等措施,紅樹林恢複狀態很好。

  在製度建設方麵,廣東(dong) 省出台了一係列有關(guan) 紅樹林營造修複的政策文件,如《廣東(dong) 省紅樹林保護修複專(zhuan) 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廣東(dong) 省萬(wan) 畝(mu) 級紅樹林示範區建設方案》等,逐步建立了《廣東(dong) 省紅樹林生態修複技術指南》《紅樹林生態修複工程評價(jia) 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規範體(ti) 係。在這些規劃、政策出台後,廣東(dong) 紅樹林營造修複工作也走上了正軌。廣東(dong) 還把紅樹林營造修複任務納入林長製考核內(nei) 容,大力推進紅樹林營造修複工作。

  尤其是今年4月,廣東(dong) 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ye) 局印發了《廣東(dong) 省紅樹林保護修複專(zhuan) 項規劃》(以下簡稱《專(zhuan) 項規劃》),全麵且係統地對廣東(dong) 紅樹林保護修複工作進行部署,為(wei) 科學提高紅樹林生態係統質量、全麵提升沿海生態安全保障能力、有序增強藍碳生態係統建設提供了解決(jue) 方案。

  按照《專(zhuan) 項規劃》,到2025年,廣東(dong) 省計劃營造紅樹林5500公頃、修複紅樹林2500公頃,建立4個(ge) 萬(wan) 畝(mu) 級紅樹林示範區,使紅樹林保有量達到1.61萬(wan) 公頃。進一步推動綠美廣東(dong) 生態建設,促進廣東(dong) 省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致力將紅樹林打造成為(wei) 廣東(dong) 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張靚麗(li) 名片。

  針對紅樹林生態修複等方麵,廣東(dong) 省林業(ye) 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陳俊光表示,廣東(dong) 將堅定不移地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綠美廣東(dong) 生態建設,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林業(ye) 生態建設,全麵提升林草濕生態係統質量和服務功能,協同打造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畫卷,讓綠美生態成為(wei) 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動建成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dong) 樣板。

  山水工程獲讚 中國貢獻經驗

  中國的生態修複工程,得到了世界的讚許。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第二階段會(hui) 議上,“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複旗艦項目”,中國的生態治理經驗得到了國際社會(hui) 認可。

  “中國山水工程”是我國政府推動實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目前已實施了44個(ge) 項目。烏(wu) 梁素海流域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烏(wu) 梁素海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曾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曾幾何時,這裏水草豐(feng) 美、碧波蕩漾、候鳥翔集。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黃河兩(liang) 岸人口的快速增長,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chan) 資源等不斷被開采,生活汙水、工業(ye) 汙水流入河道造成流域水質變壞,生態功能日趨下降,烏(wu) 梁素海水質逐漸變為(wei) 劣Ⅴ類。

  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都將目光聚焦在這裏。2018年6月27日,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副組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帶隊對烏(wu) 梁素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開展現場督察。實地檢查發現,總體(ti) 上看,烏(wu) 梁素海水質仍然偏差。翟青表示,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應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決(jue) 扛起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的政治責任,切實抓好烏(wu) 梁素海等重點湖泊綜合治理,確保督察整改落地見效。

  2019年5月,由中建一局承建的烏(wu) 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複試點工程開工建設。在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中,這項工程排名首位,它也是全國規模最大、實施時間最早、業(ye) 態最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工程。

  經過幾年的治理,烏(wu) 梁素海流域內(nei) 鳥類從(cong) 200多隻變成200多類,每年可減少100萬(wan) 立方米的黃沙流入黃河,使黃河中下遊水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並帶動流域內(nei) 3.7萬(wan) 人口增收。今年公布的《巴彥淖爾市2022年環境質量狀況公報》顯示,烏(wu) 梁素海總體(ti) 水質為(wei) Ⅳ類,水質狀況良好。

  “現在水清了,鳥多了,周邊環境更美了。”生活在周邊的村民們(men) 感慨道。隨著生態治理和保護的持續推進,這顆“塞外明珠”正在重煥光彩。

  持續深入修複 實施重大工程

  提到烏(wu) 梁素海流域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感到非常驕傲。包含這一工程在內(nei) 的“中國山水工程”,於(yu) 2022年被評價(jia) 為(wei) 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態修複範例之一。

  王宏說,這一工程根據流域內(nei) 不同自然地理單元和主導生態係統類型,分區治理,部署實施了7大類35個(ge) 子項目,綜合采取沙漠治理、草原生態修複、露天采坑治理、修複人工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各類措施,使烏(wu) 梁素海整體(ti) 水質得到提升,棲息鳥類的物種和數量都明顯增加。

  加快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努力提升生態係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也正是自然資源部等有關(guan) 部門正在努力的方向。

  王宏說,我國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營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是我們(men) 的奮鬥目標之一。

  據介紹,目前有關(guan) 工作進展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構建了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複戰略格局。在《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總體(ti) 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了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dong) 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布局了生態保護修複、自然保護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工程、重點工作任務。

  二是統籌實施了生態保護修複重大工程。圍繞“三區四帶”統籌布局實施51個(ge)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統籌各類生態要素,以流域為(wei) 主要單元,實施係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累計完成治理麵積8000萬(wan) 畝(mu) 。

  此外,近年來,還以長江幹支流、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黃河流域等區域為(wei) 重點,有序推進曆史遺留礦山生態修複,累計完成治理麵積435萬(wan) 畝(mu) 。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深入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複專(zhuan) 項行動、海岸帶保護修複工程等重大項目,累計整治修複海岸線2000公裏、濱海濕地60萬(wan) 畝(mu) 。

  “下一步,我們(men) 將持續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預計到‘十四五’末再完成生態保護修複麵積3000萬(wan) 畝(mu) 以上;實施礦山生態修複工程,完成修複麵積280萬(wan) 畝(mu) ;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完成整治修複海岸線400公裏、濱海濕地30萬(wan) 畝(mu) 。”王宏說。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