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全麵監測120個功能性濕地
原標題:北京將全麵監測120個(ge) 功能性濕地
北京濕地環境逐年向好 正在成為(wei) 各類珍稀瀕危鳥類的生態樂(le) 園
北京青年報記者日前從(cong) 北京市水務局獲悉,北京的河湖濕地正在被迅速保護起來。2023年,市水務係統將繼續深化開展全市功能性濕地監測工作,先期對120個(ge) 功能性濕地展開全麵監測。據悉,作為(wei) “地球之腎”和“生物超市”,濕地具有豐(feng) 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能生產(chan) 大量的食物,幾乎支持了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鹽生生物群落,是物種天然的基因庫。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北京目前的濕地環境在逐步變好,正成為(wei) 水鳥的生態樂(le) 園。在溫榆河公園,大大小小的鳥兒(er) 齊聚,嘰嘰喳喳“集體(ti) 過年”,鳧水覓食、追逐嬉戲,“今年來溫榆河越冬的鳥類數量和種類都非常喜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鴛鴦最多一次性監測到了84隻。此外,還有斑頭秋沙鴨、普通秋沙鴨、赤麻鴨、綠頭鴨、大麻鳽、蒼鷺等多種水鳥,這些野生動物都需要自然的濕地岸帶提供庇護所。”溫榆河公園生態監測專(zhuan) 家吳嵐說。
優(you) 越的濕地環境不僅(jin) 給鳥兒(er) 們(men) 提供了“歇歇腳”的地方,還創造了讓它們(men) “留下來”的條件。吳嵐表示,去年11月在溫榆河流域發現的5隻疣鼻天鵝幼鳥,因為(wei) 食源豐(feng) 富、生境適宜,“好吃好喝好歡樂(le) ”之下,天鵝寶寶們(men) 居然在溫榆河常住了下來,安營紮寨,休養(yang) 生息,以待羽翼豐(feng) 滿。與(yu) 此同時,近期的溫榆河鳥調監測還發現了北京罕見鳥——蒼頭燕雀,一種主要分布在歐洲的鳥類。
而在北京官廳水庫八號橋濕地,兩(liang) 岸喬(qiao) 灌木高低錯落,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點綴其中,上千隻灰鶴在淺灘處結伴越冬,啾啾鳥鳴讓蕭瑟的冬日平添靈趣。作為(wei) 永定河進入北京的最後一道關(guan) 卡,官廳水庫八號橋濕地囊括了溪流濕地、森林濕地、湖泊濕地、島嶼濕地、魚鱗濕地、田園濕地和生物塘濕地等形態各異的濕地。經濕地淨化後的永定河來水變為(wei) 潺潺碧波,緩緩進入官廳水庫。“水流過濕地後淨化效果顯著,可達到地表水Ⅲ—Ⅳ類,總氮、氨氮等汙染物去除率達到了40%-70%。”據官廳水庫管理處永定河庫岸管理所所長孫謙介紹,2019年八號橋濕地建成運行後,官廳水庫的水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加上此前建成的黑土窪濕地和去年投入使用的媯水河濕地,官廳水庫的入庫水質持續改善。
官廳水庫管理處水生態監測分中心主任王秋生指出,近年來官廳水庫庫區鳥類數量不斷增加,種類愈加豐(feng) 富,天鵝、灰鶴等大批水鳥飛臨(lin) 駐足,除此之外還監測到彩鷸、半蹼鷸等北京地區記錄較少的鳥類,大美濕地正在成為(wei) 鳥兒(er) 的生態樂(le) 園。
實際上,濕地美景得益於(yu) 北京對濕地的積極修複。2021年10月,北京市7部門聯合印發《北京市濕地保護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規劃》明確了兩(liang) 個(ge) 階段性目標: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不低於(yu) 70%,小微濕地修複數量不少於(yu) 50個(ge) ,到2035年,濕地保護率不低於(yu) 80%,小微濕地修複數量不少於(yu) 100個(ge) 。同時,《規劃》提出,要在全市構建“一核三橫四縱”的濕地總體(ti) 布局,“一核”即中心城區濕地群,“三橫”指“媯水河”濕地帶、“沙河”濕地帶、“涼水河”濕地帶,“四縱”指“潮河-泃河”“溫榆河-北運河”“清水河-永定河”“大石河-拒馬河”四大濕地帶,旨在通過改善濕地景觀,增加市民親(qin) 水、體(ti) 驗自然的休閑空間和場所,提升首都城市的宜居水平,增強市民的綠色獲得感和幸福感。
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生態科負責人劉波介紹,自2021年起,北京市水務係統針對市級濕地目錄中的46個(ge) 濕地展開年度健康監測,2021年監測結果顯示,水體(ti) 達到健康水平的濕地43個(ge) ,其中9個(ge) 河流型濕地全部達到健康水平。
2023年,市水務係統將繼續深化開展全市功能性濕地監測工作,先期對120個(ge) 功能性濕地展開全麵監測。“功能性濕地的監測將在濕地水生態健康狀況監測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濕地的整體(ti) 功能和價(jia) 值進行評估,為(wei) 未來濕地科學管理、修複養(yang) 護等提供本底性技術支撐。”劉波說。
市水務局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市水務係統將統籌推進落實《北京市人民政府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水生態保護修複工作的意見》《北京市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加強河湖濕地水生態保護修複,通過推進基於(yu) 多目標的水資源精細化調度,改善河湖水係連通性,提升河湖棲息地生境多樣性,加強河湖濕地水生態空間管控,完善水生態監測網絡等手段,全力保護“北京之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