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yu) 五千多年的中國文明史來說,4年零8個(ge) 多月顯得尤為(wei) 短暫;
對於(yu) 543.68萬(wan) 公裏的公路總裏程來說,4360公裏也許不算漫長。
但若將鏡頭拉回70年前,拉薩城在初冬迎來一場注定會(hui) 被載入史冊(ce) 的慶祝典禮,人們(men) 便會(hui) 從(cong) 那歡欣鼓舞的景象中認識到這些數字所代表的重要意義(yi) 。12月25日這天,布達拉宮前數萬(wan) 名各族群眾(zhong) 載歌載舞,將鮮花和一條條潔白的哈達獻給築路勇士們(men) ,汽車有史以來第一次開進了拉薩城,結束了西藏幾千年來不通公路、沒有汽車的曆史。
毛澤東(dong) 主席特為(wei) 題詞:“慶祝康藏、青藏兩(liang) 公路的通車,鞏固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
就在3個(ge) 多月前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上,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四個(ge) 現代化”的概念。毛澤東(dong) 主席在致開幕詞時宣布:準備在幾個(ge) 五年計劃之內(nei) ,將我國“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工業(ye) 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wei) 大的國家”。
彼時,兩(liang) 路猶如一雙有力的臂膀,將雪域高原與(yu) 祖國大家庭緊緊連在一起,未來發展之路從(cong) 未如此豁然而堅定。
圖為(wei) 紮墨公路嘎隆拉隧道 攝影:陸江
(一)
“不怕困難不怕險阻,管你崇山峻嶺、雪山草地,我們(men) 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沒有人民解放軍(jun) 通不過的道路。”
“我是走路到的西藏。”
“我也是。”
“我是十八軍(jun) 的!”
“我也是十八軍(jun) 的!”
“我是十八軍(jun) 五十三師。”
“我也是。”
“彭家英!她是我們(men) 的班長!我們(men) 的老班長!”
當95歲的女兵閆家琪與(yu) 96歲的老班長彭家英時隔74年再相遇時,同為(wei) 首批進藏女兵的兩(liang) 位老人熱淚盈眶,緊緊擁抱在一起。
“解放軍(jun) ,鐵打的漢,下決(jue) 心,堅如鋼,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兩(liang) 位老人互敬軍(jun) 禮,手挽手唱起《歌唱二郎山》,仿佛回到了那段並肩戰鬥的崢嶸歲月。
沼澤、凍土、雪崩、塌方,
鐵鑿、鋸子、鏟子、鋼釺,
代餐粉、吃野菜、喝雪水,
氣候惡劣、地勢險峻、技術落後、工具原始、後勤補給不足……這是築路戰士們(men) 曾經的集體(ti) 記憶。在沒有參與(yu) 修築川藏、青藏公路之前,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西藏隻是一個(ge) 遙遠的地理概念,如今,數不清的重重障礙橫亙(gen) 眼前,一切都如此真實而殘酷。
祖國需要、邊疆建設需要、各族同胞需要,英勇頑強的戰士們(men) 沒有退縮半步,義(yi) 無反顧地踏上了征途,並以強烈的愛國激情與(yu) 建設熱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因艱難險阻所激發出的巨大精神力量轉化為(wei) 創造築路奇跡的強大動力,勝利完成了黨(dang) 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若把這一人類築路史上的奇跡濃縮為(wei) 一卷長長的膠片,定格的無數瞬間,都記錄著他們(men) 懷著對黨(dang) 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懷著粉碎西方勢力企圖策動“西藏獨立”陰謀的決(jue) 心,將汗水、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奉獻在雪域高原的人生特寫(xie) 。
記憶中,是在十八軍(jun) 進軍(jun) 西藏動員大會(hui) 上,張國華軍(jun) 長“背女進藏”的義(yi) 無反顧;慕生忠將軍(jun) 以“願死在戰鬥崗位上”的信念帶領築路大軍(jun) 攻克昆侖(lun) 天險;為(wei) 打通雀兒(er) 山而光榮犧牲的張福林戰士曾在日記中寫(xie) 下“祖國需要我,步兵變工兵”,口袋裏的四元五角錢是他此生上交的最後一筆黨(dang) 費;曾經的“駝娃子”“駱駝客”在完成運輸物資進藏任務後,成為(wei) 衝(chong) 鋒在前的修路民工;還有身殘誌堅的“千錘英雄”楊海銀、“渡江英雄”李文炎……
記憶中,是叮叮當當的開鑿聲響徹天際,一錘一錘地打、一鏟一鏟地挖,是一位位築路英雄、一件件感人事跡、一處處標語口號……
如今,當年風華正茂的青年已滿頭銀發、步履微顫,但隻要聊起西藏,他們(men) 眼裏就有了光。也許正如作家高平說的那樣,“我把青春獻給了西藏,西藏也給了我永久的青春。”
不變的是,“兩(liang) 路”精神跨越70年時空仍在回響、依然滾燙。作為(wei) 公路建設的延續和保障,在養(yang) 護路工人的集體(ti) 記憶中,是從(cong) 小跟著父母在工地上鋪沙、補油,是車輛汽笛聲和行駛而過的風嘯聲,是日複一日的酷暑嚴(yan) 寒,是雨雪風沙烈日、辛勞枯燥孤寂,是父輩們(men) 養(yang) 護作業(ye) 用的手扶拖拉機已被機械化設備替代,是憑著“他們(men) 都能堅持,我也能”的信念堅守崗位奉獻、一生一世一件事。
他們(men) 的話如此樸實,“我就想好好把這條路養(yang) 好,保障公路的暢通。”“苦也要幹!苦盡甘來!”“我家幾代人都修公路、熱愛公路,這是責任,也是生活。”“隻要路麵暢通,我就感覺心裏都是亮的。”
70年來,在公路改造、整治和養(yang) 護過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持前輩開拓者的精神,以“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忠誠、使命與(yu) 擔當,讓獨屬“天路”的風景耀眼鮮亮。
(二)
“這兩(liang) 條公路修成,表現了我們(men) 各族人民親(qin) 密團結的偉(wei) 大力量;通過這兩(liang) 條公路將使我們(men) 藏族人民和全國各兄弟民族更加團結;同時也為(wei) 我們(men) 在各兄弟民族的支持和幫助下建設繁榮幸福的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增加了勝利的信心。”
據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計算,僅(jin) 修築康藏公路,“除去參加築路的人民解放軍(jun) 的給養(yang) 被服等項,建設這條路的費用,如果折合成五千元(舊幣)一張的人民幣,每行一張,排成九行,可以從(cong) 北京的天安門,一直到拉薩的布達拉宮……”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xing) 、百業(ye) 待舉(ju) ,在國家經濟極其困難的時刻,黨(dang) 中央毅然作出了進軍(jun) 西藏、修築進藏公路的戰略決(jue) 策。
“為(wei) 了幫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築路。”築路大軍(jun) 克服萬(wan) 難的勇氣和士氣被鼓舞起來了。
天叫“囊木”,地叫“薩”,天上星星叫“嘎瑪”……行軍(jun) 路上,大家捧著紙張粗糙的課本學藏文,他們(men) 尊重藏族群眾(zhong) 的風俗和信仰,即使斷炊斷糧也絕不拿群眾(zhong) 的糧食,他們(men) 將藏族民工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送醫送藥、關(guan) 心幫助、傳(chuan) 授技能……解放軍(jun) 模範執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民族政策和群眾(zhong) 路線,徹底轉變了藏族群眾(zhong) 對進藏軍(jun) 隊的傳(chuan) 統印象,獲得了百姓的衷心愛戴與(yu) 擁護,被親(qin) 切地稱為(wei) “金珠瑪米”。
“哈達不要多,隻要一條潔白的就行;朋友不要多,隻要結識一個(ge) 解放軍(jun) 就好。”這首當時廣為(wei) 傳(chuan) 頌的民歌,道出了群眾(zhong) 對“藏族人民的知心人”的深厚感情。各族群眾(zhong) 克服重重困難,與(yu) 解放軍(jun) 並肩攜手,修路架橋,支援解放軍(jun) 進藏的運輸模範曲梅巴珍,認定解放軍(jun) 是天底下最好的人,頂風冒雪、日夜不息趕著犛牛為(wei) 其運送糧食物資。加之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廣泛物資支援,讓綿亙(gen) 的鑿艱越險之路始終交織著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的深厚情誼與(yu) 澎湃力量,亦如70年來的發展之路,因沁潤著民族團結之力,始終一往無前。
“……巍巍高原,兩(liang) 路貫通。北京拉薩,緊密相連。兄弟情誼,親(qin) 密無間……”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碑文上,永久銘刻著那段軍(jun) 民一家、團結奮鬥的歲月。
“戰風雪,鬥嚴(yan) 寒,常年戰鬥在青藏線,各族兄弟團結緊,我們(men) 是高原護路人……”《青藏公路之歌》仍在一代代傳(chuan) 唱,一唱就是一輩子。
(三)
“……在他們(men) 看來,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當艱苦和困難被克服以後,勝利和光榮就來迎接他們(men) 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矢誌奮鬥的夢想。戰士們(men) 曾多麽(me) 滿懷憧憬與(yu) 期許,他們(men) 深深知道,打通進藏的交通“大動脈”,將會(hui) 帶來何等翻天覆地的變革;隻要築起“天路”,關(guan) 山阻隔再也無法擋住發展的步伐。
於(yu) 是,一場關(guan) 於(yu) 夢想的傳(chuan) 遞,一場跨越70年仍澎湃不已的壯誌情懷的接力就此開啟。一代又一代、千千萬(wan) 萬(wan) 的建設者們(men) 正是靠著先輩們(men) 精神的鼓舞,追隨著他們(men) 的腳步,奮鬥不息,讓夢想一步步變為(wei) 現實。
川藏、青藏主幹公路全線通車以後,為(wei) 保障公路暢通、改善行車條件,多次進行了改擴建,公路建設者和科研工作者攻克了多年凍土公路、橋梁建設和養(yang) 護等多項技術難題,實現了川藏、青藏公路全部黑色化;西藏公路通車裏程達12.33萬(wan) 公裏,全國最後一個(ge) 未通公路的縣城墨脫縣、全區最後一個(ge) 未通公路的鄉(xiang) 鎮甘登鄉(xiang) 通了公路;截至2023年底,西藏全區農(nong) 村公路通車裏程達9.3萬(wan) 公裏,具備條件的鄉(xiang) 鎮、行政村公路通車率均為(wei) 100%;青藏鐵路的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曆史,圓了中國人期待百年的西藏鐵路夢;拉薩至日喀則鐵路(拉日鐵路)的開通運營,使得從(cong) 拉薩至日喀則全程隻需3小時,極大地改善了沿線居民的出行條件;經過一代代航空建設者接續奮鬥,“世界屋脊”之上終於(yu) 架起了聯通世界的“空中金橋”……
闊步邁入新時代,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綜合立體(ti) 交通網絡,極大地促進了兩(liang) 路沿線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經濟文化繁榮、生態環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
未來已來!
未來可期!
(四)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晨羲載曜,萬(wan) 物鹹睹。
自十餘(yu) 萬(wan) 築路勇士在“世界屋脊”創造了人類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至今已有70年;自1954年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四個(ge) 現代化”起,至今已有70年。時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不同,但精神內(nei) 核從(cong) 未改變。雪域高原上逶迤向前伸展的川藏、青藏公路,如不朽的豐(feng) 碑,向世人昭示著,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如今,無數養(yang) 路人、郵政人等交通建設者以實際行動詮釋和豐(feng) 富著“兩(liang) 路”精神。位於(yu) 海拔5000多米唐古拉山的“天下第一道班”,年平均氣溫-8℃,最低達到-40℃,變化的是基礎設施和生產(chan) 生活條件,不變的是幾代護路職工堅守的初心和以路為(wei) 家的信念;“雪線郵路的幸福使者”其美多吉,30多年來駕駛郵車往返於(yu) 甘孜至德格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線郵路上,將來自黨(dang) 中央的聲音、祖國四麵八方的郵件送往雪域高原的各個(ge) 角落,用真情奉獻為(wei) 促進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曾是川藏公路雀兒(er) 山五道班班長的陳德華,20多年來帶領道班堅持戰鬥在三千裏川藏線海拔最高的道班上,被當地群眾(zhong) 譽為(wei) 雪域高原的“鋪路石”和川藏公路的“生命守護神”;“線路醫生”於(yu) 本蕃堅守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站區,用工作“零誤差”保障青藏鐵路安全暢通;三代薪火相傳(chuan) 的青藏公路凍土科研團隊矢誌攻堅,科研成果在西藏、青海等地公路建設中得到全麵推廣應用;還有子承父業(ye) ,不畏天災迎難上,甘當路石保暢通的西藏道班養(yang) 護工人紮西林具……
在一代又一代交通人身上,我們(men) 看到“兩(liang) 路”精神跨越時空、曆久彌新,看到他們(men) 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開路先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看到美好願景正在不斷成為(wei) 現實。
2014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liang) 路”精神,養(yang) 好兩(liang) 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wei) 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從(cong) 孕育、鑄就到深深紮根,再到傲然綻放,根植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沃土,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追求,並深深熔鑄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坐標之上的“兩(liang) 路”精神,激勵鼓舞著一代代建設者接力書(shu) 寫(xie) 雪域高原上的人間奇跡;同時,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也為(wei) “兩(liang) 路”精神注入新時代特質與(yu) 內(nei) 涵,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曆史征程中迸發出更強勁的生機與(yu) 活力。
兩(liang) 路,鋪下的是道路,樹立的是豐(feng) 碑,凝聚的是民心。
兩(liang) 路將通向哪裏?
通向的是又一場搏急流險灘、過崇山峻嶺的酣暢實幹;
通向的是雪域高原現代化發展的曆史新篇;
通向的是每一位奮鬥者,讓點點星光匯聚成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源泉和磅礴偉(wei) 力;
通向的是,必如我們(men) 所願的,明日之中國!(原文刊載於(yu) 《www.easyfundingllc.com》漢文版雜誌2024年第6期 吳建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