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為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我們(men) 的研究結果表明,季節變化影響圈養(yang) 林麝和馬麝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冷季時期林麝和馬麝腸道微生物α多樣性高於(yu) 暖季。該研究結果為(wei) 人工圈養(yang) 麝科動物營養(yang) 及代謝水平和健康狀況評估發揮重要作用,也為(wei) 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17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張同作研究員表示。
麝(Moschus spp.)是麝科唯一現存的屬,共有7個(ge) 種,廣泛分布在亞(ya) 洲的森林和山區。中國是世界上麝數量最多、麝源最多的國家。我國有麝屬6種,其中林麝和馬麝分布最廣,野生和圈養(yang) 種群最多。野生麝的數量在20世紀由於(yu) 非法狩獵、棲息地破碎和其他人類活動而急劇下降到滅絕的邊緣。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和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分別將其列為(wei) 瀕危物種和極度瀕危物種。
為(wei) 減少野外麝科動物被捕殺的壓力並可持續利用天然麝香資源,進而促進野生麝有效保護和種群恢複,1958年開始,我國相繼開展了林麝、馬麝等麝科動物的人工飼養(yang) 和繁殖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獵殺野生麝的壓力,從(cong) 而遏製了麝種群數量的迅速下降。圈養(yang) 個(ge) 體(ti) 也可作為(wei) 野生資源進行再引種,有利於(yu) 野生麝的有效保護和種群恢複。
隨著養(yang) 殖技術日益成熟,養(yang) 殖數量逐年上升,發現高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腸道疾病是限製麝科動物人工養(yang) 殖規模擴大的重要因素,病死率約為(wei) 30%,冬季和秋季尤為(wei) 明顯。腸道疾病已成為(wei) 製約種群增長、養(yang) 殖規模和麝香分泌的最主要因素。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yu) 宿主健康及其環境適應有關(guan)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腸道微生物與(yu) 宿主微環境構建的複雜多變且功能強大的微生態係統在食物降解、營養(yang) 吸收、免疫調節、病原體(ti) 防禦等多個(ge) 方麵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組成和功能也受到遺傳(chuan) 背景、食物、季節、年齡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然而,腸道微生物對麝科動物的影響目前並不清楚。
對此,為(wei) 深入探討季節變化對麝科動物腸道微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影響,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張同作研究員團隊采集了不同季節162份圈養(yang) 林麝和90份圈養(yang) 馬麝糞便樣品,利用16S rRNA基因測序,結合生物信息學技術比較分析季節變化對圈養(yang) 林麝和馬麝腸道微生物組成、多樣性和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圈養(yang) 林麝和馬麝腸道微生物組成、多樣性和功能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這有利於(yu) 物種適應環境並有效促進食物的消化代謝。
此外,林麝和馬麝腸道菌群的優(you) 勢菌屬和主要代謝功能也存在顯著的季節差異,林麝腸道菌群的主要代謝功能在冷季較高,而馬麝代謝功能則表現相反。
據悉,該研究提供了圈養(yang) 繁殖環境和未來再引種計劃的獨特見解。此外,結合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分析,對腸道菌群功能注釋分析和代謝途徑的季節性變化,有助於(yu) 進一步探討腸道菌群在林麝、馬麝的健康、環境適應和代謝中的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世界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種群數量10年增加4倍
2020年瀕危物種監測結果顯示,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大幅增加,10年間增加4倍多,棲息地麵積進一步擴大,棲息地麵積擴大52.43公頃(2016年前棲息地麵積為437.96公頃,現為490.39公頃)。[詳細] -
世界瀕危物種喜馬拉雅斑羚首次現身三江源地區
近日,青海省班瑪縣融媒體記者日前在瑪可河流域不同地點拍攝到兩隻喜馬拉雅斑羚,這也是人工首次在三江源地區拍攝到該物種的棲息畫麵。[詳細] -
三江源東段瑪可河林區首次人工拍攝到瀕危物種水鹿
“此前我們都是紅外相機記錄到水鹿,這次能人工拍攝,實屬不易啊。”曹民鍇說,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境內約有上百頭水鹿棲息在這裏,拍攝畫麵雖然有些抖動,但十分珍貴,實屬不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