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團媒體連線采訪:代表熱議企業創新與城市更新
昨晚,北京市代表團舉(ju) 行第三場媒體(ti) 連線采訪,雷軍(jun) 、吳晨兩(liang) 位代表現身視頻采訪室,分享履職感受,結合工作體(ti) 驗,暢談企業(ye) 科技創新與(yu) 城市更新,為(wei) 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雷軍(jun) 代表
科技賦能帶動供應鏈崛起
實現“一家興(xing) 百家強”
“不管外部環境和競爭(zheng) 格局如何變化,不管企業(ye) 的經營策略如何調整,企業(ye) 科技創新的核心是要堅定持續地加大研發投入。”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jun) 分享了企業(ye) 科技創新經驗。
“我們(men) 去年研發投入約170億(yi) 元,今年研發投入將超過200億(yi) 元。未來5年,至少投入1000億(yi) 元的研發資金。”雷軍(jun) 說,除了研發投入保障,人才也是技術創新的基石。近年來,小米集團通過青年工程師計劃、創業(ye) 者計劃、百萬(wan) 美金大獎等係列舉(ju) 措,大力推動技術人才的培養(yang) 和長期激勵,讓優(you) 秀人才獲得企業(ye) 發展的紅利。
“我們(men) 的智能製造體(ti) 係目標是向整個(ge) 製造行業(ye) 不斷輸出、持續賦能。目前已經有供應鏈合作企業(ye) 開始啟用由小米輸出的產(chan) 線設備和智能工廠係統體(ti) 係。”雷軍(jun) 認為(wei) ,科技企業(ye) 要勇挑“鏈主”企業(ye) 責任,著力強鏈補鏈、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用科技賦能帶動國產(chan) 供應鏈高質量崛起,真正做到“一家興(xing) 百家強”。此外,可與(yu) 高校院所協同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從(cong) 源頭和底層解決(jue) 關(guan) 鍵技術問題。
作為(wei) 人類生產(chan) 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得力助手,機器人的發展進步代表著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當前,機器人產(chan) 業(ye) 正值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機遇期,雷軍(jun) 也帶來了一份《關(guan) 於(yu) 推動仿生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的建議》。他表示,如能加快仿生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實現突破,將有力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成為(wei) 社會(hui) 經濟發展和國際科技競爭(zheng) 的戰略製高點。
雷軍(jun) 建議,相關(guan) 部門從(cong) 政策指引和產(chan) 業(ye) 激勵角度出發,鼓勵扶持科創產(chan) 業(ye) 鏈參與(yu) 各方,推進仿生人形機器人的產(chan) 業(ye) 規劃布局。支持整機企業(ye) 牽頭創建國家創新聯合體(ti) ,加強核心技術聯合攻關(guan) 。同時鼓勵行業(ye) 組織建設軟硬協同的通用型仿生人形機器人開源創新平台,構建開放的產(chan) 業(ye) 生態,降低開發、運營成本,並加速培養(yang) 智能製造、場所巡檢、養(yang) 老陪護、家庭陪伴等應用場景。
吳晨代表
創新城市運營模式
實現可持續高質量城市更新
“我非常榮幸能作為(wei) 連任的代表繼續履職,繼續為(wei) 北京和全國城市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今年,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總規劃師,首鋼集團總建築師吳晨帶來的建議與(yu) 城市更新有關(guan) 。“在新時代城鎮化發展的新形勢、新背景下,城市經濟增長模式從(cong) 資本型增長轉向運營型增長,城市資產(chan) 的運營和管理取代土地融資為(wei) 核心的土地財政,成為(wei) 新的經濟增長點。”
吳晨說,2010年,吳良鏞院士曾呼籲發展麵向社區的人居環境,首次提出“完整社區、和諧城市”的理念。2022年,《關(guan) 於(yu) 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公布,通知要求圍繞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智能化服務和健全社區治理機製四方麵內(nei) 容,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2023年3月,《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施行,對相關(guan) 內(nei) 容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吳晨認為(wei) ,以完整社區建設為(wei) 代表的居住類城市更新中,在國家和北京市出台的一攬子政策的激勵驅動下,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社區改造更新的積極性大幅增加。但截至目前,社會(hui) 力量在具體(ti) 實踐中仍然存在“堵點”困難。
因此,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協同工作機製,實現資金集成。從(cong) 長效運營角度,要進一步拓寬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途徑,比如研究出台符合老舊小區改造業(ye) 務的專(zhuan) 項稅收政策、降低企業(ye) 參與(yu) 改造的稅收成本,以鼓勵社會(hui) 資本積極參與(yu) 老舊小區改造。此外,還應完善土地規劃管理措施,加快出台規劃建設審批管理的實施細則;探索社區“投建管運”一體(ti) 化模式,促進更新項目投入產(chan) 出平衡等。
“以完整社區為(wei) 代表的城市更新並非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城市開發,而是在政府監督管控下,企業(ye) 兼顧一定社會(hui) 使命,從(cong) 運營管理著手,通過高質量、高效率的資產(chan) 管理,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為(wei) 核心,從(cong) ‘好房子’到‘好街區’,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城市更新。”吳晨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