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星辰大海,再出征——寫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之際
光明日報記者 靳昊
“……5、4、3、2、1,點火!”
10月26日11時14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宛如一條巨龍托舉(ju) 著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直叩蒼穹。
約十分鍾後,飛船與(yu) 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湯洪波、唐勝傑和江新林三名航天員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發射現場,很多觀眾(zhong) 仰望長空,久久不願離去。
將時鍾指針撥回至三個(ge) 小時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夢園廣場,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yi) 式即將舉(ju) 行。深秋時節,大漠深處,最低氣溫隻有2攝氏度,但依然擋不住現場送行人員的熱情。人群中,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wei) 的身影親(qin) 切又熟悉。20年前,楊利偉(wei) 正是從(cong) 這裏出征太空,圓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
“總指揮長同誌,我們(men) 奉命執行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準備完畢,請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湯洪波!”“航天員唐勝傑!”“航天員江新林!”
“出發!”8時26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許學強下達命令,3名航天員領命出征。現場人員齊聲高唱《歌唱祖國》。
這是“平均年齡最小的航天員乘組”,也是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員帶領第三批新航天員執行任務。1975年出生的指令長湯洪波,參加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第三批航天員唐勝傑和江新林分別出生於(yu) 1989年和1988年,都是首次飛行。
“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撤離返回之前,我忍不住再次回到核心艙,看了看自己精心調試的設備,摸了摸自己親(qin) 手安裝的螺絲(si) 。真的很舍不得,過去的兩(liang) 年中我時常夢回太空。”湯洪波深情地說。
唐勝傑是一名從(cong) 黃土高原走出來的農(nong) 村娃。“我的家鄉(xiang) 甘肅有著敦煌飛天的神話傳(chuan) 說,飛行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和追求。”唐勝傑說,“能夠為(wei) 祖國出征太空,這是無上的光榮,無上的使命,無上的榮譽。”
“千言萬(wan) 語,就是一句話,特別幸運趕上了一個(ge) 好時代,給我們(men) 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施展才幹的舞台。我們(men) 將不負時代,以奮鬥的姿態奮力奔跑!”江新林鬥誌滿滿。
據了解,這次任務是空間站轉入應用與(yu) 發展新階段後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將承擔大量的科學實驗與(yu) 技術試驗任務,真正體(ti) 現建站為(wei) 應用的目標。
隻有地麵訓練紮實,天上才能幹得明白。湯洪波表示,航天員乘組紮實學理論、練操作、強技能,重點開展了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生命科學與(yu) 生物技術等訓練,特別是進行了應急與(yu) 故障處置訓練。“在太空飛行之中,危險是無處不在的。可以這麽(me) 說,航天員即使睡著了也要睜一隻眼睛,要做到前一秒與(yu) 周公握手,後一秒精神抖擻。”湯洪波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隨著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階段,將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乘組的在軌工作安排也趨於(yu) 常態化。除此以外,本次飛行任務還將首次進行空間站艙外試驗性維修作業(ye) 。
“當前,空間碎片日益增多,長期運行航天器受到空間微小顆粒撞擊的情況在所難免。”林西強表示,從(cong) 麵向空間站長期運行、驗證技術能力出發,此次任務將由航天員乘組通過出艙活動進行艙外試驗性維修,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讓我們(men) 預祝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任務,將艙外活動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個(ge) 新的高度。”
航天員乘組乘車前往發射塔架時,記者注意到,特製的車牌上寫(xie) 著:“萬(wan) 無一失圓滿成功”。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階段的第2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0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第493次飛行。
30戰30捷!在向著星辰大海追夢的征途中,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探索永不止步……
(光明日報酒泉10月26日電)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7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