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漢中:念好文旅發展“三字經”
近年來,漢中市積極推進“文旅+”,以文化和旅遊的長足發展,助力城市更新、人民幸福生活品質提升,並且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旅遊構建方麵成效顯著,探索出具有一定借鑒意義(yi) 的文旅發展“三字經”。
守好“漢”字魂
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
漢中市文化和旅遊局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推出的“品漢風古韻,賡續曆史文脈”等多條線路,既適合1日、2日短線旅遊,亦可串珠成鏈,開展多日遊,讓廣大遊客細細品味漢中的文化魅力。
文物是珍貴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見證。漢中曆史悠久,積累了豐(feng) 富的文物資源,為(wei) 新時代新征程再創輝煌提供了獨特的發展優(you) 勢。截至目前,漢中共有各級文保單位290處,其中國家重點文保單位20處、省級文保單位83處,還有博物館24座。截至2022年底,全市普查登記可移動文物30522件(套),公布不可移動文物4188處。
近年來,漢中市頒布實施了《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實施意見》等係列文件,建立了文物保護聯席會(hui) 議製度,成立了革命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張騫墓作為(wei) “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處遺產(chan) 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漢中三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南鄭疥疙洞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張騫紀念館等2家單位被中宣部公布為(wei) 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漢中市文旅係統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堅持從(cong) 保護、挖掘、整理、傳(chuan) 承、再現入手,讓文物古跡重新煥發光彩。
打好“特”字牌
富民產(chan) 業(ye) “火”起來
漢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地域性和風土民情相融共生,構成了豐(feng) 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
作為(wei) 聞名遐邇的“藤編之鄉(xiang) ”,藤編這一古老的傳(chuan) 統民間技藝,在漢中有著上千年的曆史。2021年,漢中藤編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走進位於(yu) 南鄭區黃官鎮的陝西良順匠心實業(ye) 有限公司,廠房裏的工人們(men) 正忙於(yu) 編製各類藤編產(chan) 品。“我們(men) 目前有2800餘(yu) 名工人,當地農(nong) 戶可以進廠務工,也可以在家裏做一些簡單的藤編產(chan) 品賺錢補貼家用。”該公司負責人陳良順說,他們(men) 將不斷創新研發產(chan) 品,拓展銷售渠道,讓漢中藤編成為(wei) 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重要產(chan) 業(ye) ,帶動更多的農(nong) 戶增收致富。
“我們(men) 在傳(chuan) 承陝西省非遺‘黃官黃酒古法複釀技藝’的基礎上,今年對生產(chan) 線進行了改造提升,日產(chan) 10萬(wan) 瓶黃酒的灌裝生產(chan) 線已建成投產(chan) 。”陝西黃官酒業(ye) 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偉(wei) 表示,接下來要更好地立足自身優(you) 勢,堅定工藝自信,籌劃打造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的黃酒小鎮,借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東(dong) 風,弘揚非遺技藝,做強黃酒產(chan) 業(ye) 。
不僅(jin) 如此,目前漢中市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19個(ge) ,其中國家級8個(ge) 、省級60個(ge) ,建有非遺展示館13個(ge) 、非遺傳(chuan) 習(xi) 所78個(ge) 、省級非遺工坊10個(ge) ,國家級、省級中小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5個(ge) ,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ge) 。在一代代匠心傳(chuan) 承下,非遺不僅(jin) “活”在當下,並且轉化為(wei) 特色產(chan) 業(ye) ,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力支撐。
“我們(men) 將深挖優(you) 質非遺資源稟賦,鼓勵和引導廣大傳(chuan) 承人、企業(ye) 家做大做強特色文旅產(chan) 業(ye) ,努力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漢中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唱好“融”字歌
區域中心城市立起來
天漢濕地公園綠樹環繞、青草如茵,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到此的人如在畫中遊。
“濕地公園建好後,這裏的生態環境明顯變好了,白鷺、赤麻鴨、紅嘴鷗隨時都能遇見,運氣好還能拍到朱鹮。”60多歲的攝影愛好者朱玉明表示,因為(wei) 地處城區、功能完善、環境優(you) 美,天漢濕地公園已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出片”的首選地。
8月3日至4日,陝西省副省長徐明非帶領省級相關(guan) 部門負責同誌來到興(xing) 漢勝境景區、天漢濕地公園、長青華陽景區調研旅遊景區及線路建設工作。徐明非表示,要落實省委、省政府關(guan) 於(yu) 打造萬(wan) 億(yi) 級文旅產(chan) 業(ye) 集群的部署,搶抓消費複蘇有利時機,加快推進漢中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要豐(feng) 富業(ye) 態,圍繞旅遊要素,因地製宜發展自駕露營、森林康養(yang) 等新業(ye) 態,打造多類型文旅融合新場景。
近年來,漢中緊緊抓住高質量融合發展主線,深入挖掘文化底蘊,探索和構建不同文化要素與(yu) 旅遊發展的鏈接,係統全麵地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有漢中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
記者從(cong) 漢中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漢中市推出了《漢王拜將》沉浸式演藝,開發了“一圖三冊(ce) ”等文創產(chan) 品,並加快建設“特色民宿、鄉(xiang) 村旅遊、優(you) 質景區、文旅消費”四大集群,創新舉(ju) 辦油菜花節、文旅消費季等活動,不斷豐(feng) 富產(chan) 品供給,拉動經濟增長。
“漢中市文旅係統將錨定‘綠色循環·漢風古韻’戰略定位,統籌文化旅遊資源,加強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加大文旅精品打造,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培育消費熱點,延長產(chan) 業(ye) 鏈條,為(wei) 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作出積極貢獻。”漢中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本報駐陝西記者 秦 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