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根往下紮 花向上開

發布時間:2023-10-27 10:32:00來源: 人民日報

  江 南 竇瀚洋

  核心閱讀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的越劇創作模式,實現了“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標。這種合作方式不僅(jin) 讓地方百姓看到更多優(you) 質的越劇劇目,也能把地方的文化特色帶到更高更大的平台。

  越劇發展到現在,創新的基因貫穿始終。越劇的現代轉型,並不意味著丟(diu) 棄“老底子”,這些傳(chuan) 承百年的精髓為(wei) 今天的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最近10餘(yu) 年,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在青年人才培養(yang) 模式上持續探索,一改原先的“戲班子搭台”,發展為(wei) “院校合作”模式,打造一係列以90後、00後為(wei) 班底的“青春版”越劇劇目。

  初秋傍晚,浙江溫州樂(le) 清市柳市鎮中心的大舞台,被台下觀眾(zhong) 圍得裏三層、外三層,大家都在靜待開場。

  “無意苦爭(zheng) 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扮相俊美的陸遊與(yu) 唐琬緩緩登場,來自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的演員們(men) ,通過經典之作《陸遊與(yu) 唐琬》,將陸遊坎坷的仕途經曆和淒美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舞台下,已經看過這台戲許多遍的戲迷沉浸其中,許久之後才直呼過癮,掌聲不斷。

  作為(wei) 浙江的一張文化“金名片”,越劇聲腔清悠婉麗(li) ,表演真切動人,具有江南靈秀之氣。越劇之美,既是扮相、身段之優(you) 美,也是唱腔、唱詞之柔美。讓更多人感受到越劇的美,是浙江小百花越劇院不懈努力的方向。

  “我們(men) 村給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場發一張戲票”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下轄兩(liang) 個(ge) 演出實體(ti)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和浙江越劇團,像這樣的藝術下鄉(xiang) ,平均每年有200多場。

  蔡浙飛是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也是這次演出中陸遊的扮演者。麵對台下的熱情觀眾(zhong) ,蔡浙飛說:“戲曲源自基層,自然也要回歸基層。作為(wei) 文藝工作者,我們(men) 有責任讓大眾(zhong) 享受到更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陸遊與(yu) 唐琬》《紅絲(si) 錯》《五女拜壽》《胭脂》《梁山伯與(yu) 祝英台》《何文秀》、浙江越劇團的《碧玉簪》《天之驕女》《花中君子》《雙轎接親(qin) 》等諸多越劇經典劇目,在浙江臨(lin) 海、龍港、磐安、平陽等地陸續上演,幾乎場場座無虛席,甚至還有觀眾(zhong) 用手機給沒搶到票的親(qin) 友“現場直播”。

  “我們(men) 村給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場發一張戲票。”今年70多歲的朱大伯說。即便如此,為(wei) 了有個(ge) 好位置,大夥(huo) 兒(er) 還是不約而同地趕了早,“就差帶著家裏的被褥來占座了”。

  朱大伯說,他平時也常看戲,大都是村裏的小劇團演出,有機會(hui) 看到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的戲,還是忍不住激動起來,“回去能和票友們(men) 好好‘耍’上一段”。

  根往下紮,花向上開,對浙江小百花越劇院而言,為(wei) 基層群眾(zhong) 送去高質量演出一直是最重要的工作。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王濱梅介紹,他們(men) 一方麵與(yu) 政府部門合作,以“送戲下鄉(xiang) ”形式舉(ju) 辦公益演出;一方麵通過政府部門購買(mai) “文化產(chan) 品”的形式,進行惠民演出;此外,還有商業(ye) 包場演出。“今年,光溫州我們(men) 就去過3次了。”王濱梅說,“根據不同的地域和受眾(zhong) ,我們(men) 會(hui) 為(wei) 當地百姓‘量身定製’劇目,《遊子吟》《張玉娘》《錢塘裏》等題材接地氣、地域色彩濃厚的新創作品很受歡迎。”

  講述生活裏的故事,表現故事中的生活

  “詩情畫意江南岸,澤被子孫是青山。但有如此綠水青山,何愁不是金山銀山……”今年4月,一出反映浙西南生態蝶變的越劇《綠水青山》在國家話劇院上演,從(cong) 一個(ge) 家庭的命運切入,以小見大、觀照現實,主人公肖美雲(yun) 由一名普通銷售員成長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致富帶頭人,故事清晰動人。

  《綠水青山》成功的背後,是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在越劇創作方麵的有益探索。據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浙江越劇團團長錢可介紹,劇院與(yu) 省內(nei) 縣(市、區)的創作演出合作模式,實現了“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標。院團通過合作解決(jue) 了創作成本問題,也有更多機會(hui) 挖掘大家喜聞樂(le) 見的新劇目,借助多樣化宣傳(chuan) 方式,實現跨界傳(chuan) 播。多方合作和劇目產(chan) 出也給更多年輕演員帶來了機會(hui) 。地方上則能借助院團高水準的藝術創作實力,挖掘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基層院團的專(zhuan) 業(ye) 能力。

  “每次跟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合作,都是一次交流學習(xi) 。通過‘帶、幫、教’,我們(men) 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業(ye) 務水平。”紹興(xing) 市上虞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任羅小利認為(wei) ,這種合作方式不僅(jin) 讓地方百姓看到更多優(you) 質的越劇劇目,也能把地方的文化特色帶到更高更大的平台。

  正是這樣的共同奔赴,孕育出《綠水青山》《祝家莊裏的年輕人》等新穎又接地氣的越劇新劇目。《我的娘姨我的娘》將台州玉環偏僻海島上女醫生的故事帶到觀眾(zhong) 麵前。《張玉娘》融入麗(li) 水鬆陽的地域風貌,營造出典雅清麗(li) 的舞台意境。根據中共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朱楓的事跡創作而成的越劇《楓葉如花》,在舞台上運用蒙太奇手法,詮釋了血色浪漫情懷,2022年獲得第十七屆“文華大獎”。

  融進時代審美並不意味著丟(diu) 棄“老底子”

  “越劇發展到現在,創新的基因貫穿始終。守正創新與(yu) 戲曲中的移步換形,一脈相承。”浙江戲劇家協會(hui) 顧問、浙江舞台美術學會(hui) 副會(hui) 長藍玲是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退休人員,他數十年從(cong) 事戲曲服飾造型工作,見證了越劇的不斷發展。“如今,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的劇目可以稱為(wei) ‘詩畫越劇’,服裝和舞美設計都融進了新的美學思想。”

  比如,設計《天之驕女》中高陽公主的服裝時,運用許多現代工藝和剪裁手法,色彩、圖案、紋樣的選用都以表現高陽公主驕橫跋扈的性格特點為(wei) 目的;在《西廂記》中,舞台布景采用流動、瀟灑、飄逸的轉台,張生的服飾一改傳(chuan) 統戲曲的白色水袖,角色穿什麽(me) 顏色的衣服,就用什麽(me) 顏色的水袖……越劇舞美、服飾、妝容設計都越來越符合時代審美趣味。

  越劇的現代轉型,並不意味著丟(diu) 棄“老底子”,這些傳(chuan) 承百年的精髓為(wei) 今天的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守正方能創新。”王濱梅說,老一輩留下來的方法沿用至今,青年演員從(cong) 入行開始,一般都要苦練10年,才能在舞台上有個(ge) “樣子”。形體(ti) 訓練中的站法、手法、腿功、腰功,以及後麵的台步、毯子功、把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髯口功……基本功訓練沒有捷徑可走。

  為(wei) 了讓青年演員有更多“實戰”經驗,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打造一係列以90後、00後為(wei) 班底的“青春版”越劇劇目,包含穿越、諜戰等新題材,雖然沒有老一輩藝術家那般收放自如,卻彰顯了一份青春活力。

  越劇藝術如何能薪火相傳(chuan) ?最近10餘(yu) 年,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在青年人才培養(yang) 模式上持續探索,一改原先的“戲班子搭台”,發展為(wei) “院校合作”模式。“我們(men) 和浙江藝術職業(ye) 學院有著長期合作,政府主管部門也給予戲曲班學生有力保障,學費全免,等學生們(men) 畢業(ye) 進團時,我們(men) 再嚴(yan) 格考核,擇優(you) 錄用。”王濱梅說,通過“院校合作”模式,院團人才儲(chu) 備已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末、本世紀初的“麵臨(lin) 斷層”,到如今擁有令人羨慕的“殷實家底”。

  去年11月底,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還推出了“戲曲雅韻校園傳(chuan) 承計劃”,組織了全院50餘(yu) 位越劇演員走進杭州中小學,開展了一場獨特的戲曲文化普及活動。現場50位越劇演員以“一生一旦”兩(liang) 兩(liang) 組合方式,手把手教小朋友理解越劇。“天上掉下個(ge) 林妹妹,似一朵輕雲(yun) 剛出岫……”學校操場上,來自40個(ge) 班級的1500餘(yu) 個(ge) 孩子,戴上水袖雲(yun) 肩,同唱經典越劇《紅樓夢》的唱段《天上掉下個(ge) 林妹妹》,校園裏刮起了一陣“越劇風”。

  把越劇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men) 心中,未來就可能多一些戲迷,甚至多一些越劇傳(chuan) 承者。越劇的未來值得期待。

  版式設計:趙偲汝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